盛世危言/文
陶汉章将军
1933年的冬天,通往湘赣边区的山路上,一顶慢悠悠的轿子载着一个穿长衫,戴礼帽的年轻先生。他,就是前去投奔红军的青年陶汉章。
红军队伍中,大多数都是工农分子,他们都是赤着脚来参加革命的,而陶汉章却坐着轿子参加革命。这在当年的根据地,可是一桩大新闻。任弼时听说后,很是重视,在当天就接见了他。任弼时和陶汉章说:知识分子参加红军,要准备吃苦,要准备打仗。
此时的陶汉章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了。因为他家境殷实,如果不参加红军本来要“舞文弄墨”的,来到红军部队,为的就“是舞刀弄枪”。
可事与愿违!本来想丢掉笔杆子,拿起枪杆子的陶汉章,还是在“舞文弄墨”的职位上弄出了名堂。从湘赣军区红军学校教员、主任教员,到湘鄂川军区红军学校教务主任、军事总教;从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教育科长、训练部副部长,到晋察冀军区干部学校副教育长,到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他在军队教育中先后编写了7本书都走向了战场,并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吉鸿昌
陶汉章的笔杆子之所以这么厉害,还要从他的家世说起。他家是5代的书香世家,其祖父在清末曾任直隶知府,年老返乡后大办学堂。他的父亲是清末新潮派文人,还精通医术,曾到日本学医,与鲁迅先生是同窗。
1931年,13岁的陶汉章来到南昌,先后在匡庐中学和洪都中学学习。在洪都中学求学时,他的父亲不幸染病去世,于是他投笔从戎考入了冯玉祥的汾阳军官学校。1933年,陶汉章参加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司令部当参谋,追随吉鸿昌反蒋抗日。
在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军的打压下,抗日同盟军遭到重创,冯玉祥被迫下野,吉鸿昌也惨遭杀害。于是,陶汉章辗转回到南昌,得知红军的下落后,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冯玉祥
任弼时知道陶汉章读过军校,理论素质相对较高,便把他分配到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从事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主要教授班、排、连战术和单兵技术。
1934年,在湘赣军区红军学校担任战术教员时,陶汉章利用早年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学的军事知识,为中央苏区红军编写一本训练大纲,叫《军事问答100题》。这本书通俗易懂,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让官兵明白了,什么叫进攻?什么叫防御?什么叫追击?这本书被抄在当地婚丧的红、绿、黄纸上,在红军连队流传很广。
青年邓小平
全面抗战爆发后,陶汉章被调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任支队长兼任军事课教员,驻扎在山西五台山苏子坡。
有一天,八路军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交给随营校长韦国清一封信。信是三联书店负责人邹韬奋写的,表面上是他希望八路军写一本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书,其实是国民党方面想要通过他向八路军索要军事理论书籍。
韦国清便把这项工作交给了陶汉章。他对陶汉章说:你正好教这一课,就由你来写吧!红军是从游击战起家的,每个人都算是一个专家。但是要把战斗经验写成一本书,那真不是哪个人都可以的。这项工作的确也不简单,陶汉章手里除了一本苏联的小册子和听过的报告记录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参考资料了。
为了完成组织交给任务,陶汉章拟了10多版大纲,再通过相关部门把提纲邮寄到重庆。在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后,便开始一章一章的撰写。就这样,历经3个月,这本15章、17万字的《游击战术纲要》才被完成。
在书稿邮寄完毕后,出版社还寄来了稿费,是一大捆邮票。因为那时是国共合作期间,货币虽然不通用,但是邮票是通用的,甚至还可以当作货币来使用。那时的生活十分艰苦,陶汉章经常拿着邮票请同学们下馆子,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
《游击战术纲要》在重庆三联书店出版后,因为道路和交通被日军截断,陶汉章和出版社就失去了联系。在今后的几十年来,陶汉章始终没有见过自己写的这本书是什么样子。
1989年的一天,陶汉章的一个朋友在重庆图书馆阅览室看杂志,无意间瞥见了一副带有陶汉章照片的《游击战术概要》,书的作者署名是陶剑清。这个人觉得照片很面熟,并且书的作者也姓陶,就寄了一本给陶汉章将军。陶汉章这才第一次见到自己于1938年写的这本书。
1994年,陶汉章以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黄埔军校70周年纪念会,遇到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国民党老兵。在他们谈话期间,老人说:1939年我们在湖南衡山集中一批从抗日前线各战区调来的军官,学习八路军游击战术,其中有一本教材叫《游击战术纲要》。
陶汉章眼前一亮,忙问:那本书的作者是谁?
老人模糊的回答,好像是叫:陶剑青。
陶汉章含笑道:正是鄙人是也!
这位80多岁的国民党老兵傻傻的看了陶汉章好一会,然后突然起身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拱手道:在下有眼不识泰山,陶先生,原来你是我的老师。
陶汉章将军的作品
1947年,陶汉章在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担任参谋长。一天军区副政委罗瑞卿找到了他,对他说:现在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急需高级参谋人才,因此想要搞一个高级人才训练班,准备让你去干这件事。
陶汉章本来不情愿,因为他不想离开战场。于是他便找了一个借口说:你最好找杨成武谈谈,如果同意我也没话说。让他没有想到是,罗瑞卿真的找了杨成武,还和他立下“字据”:借陶汉章半年!
1948年夏天,晋察冀边区军政干部学校成立,陶汉章一边授课一边整理教材。那个时候的条件要比抗日战争时期好很多,边区有很多的苏联军事教材做参考。在干部班结束后,他的教材也整理出来了,书名叫做《八路军的参谋工作》,后来改名《参谋工作守则》。
这本书深受部队欢迎,很多兄弟单位都来要,好多野战军都翻印了。后来,陶汉章将军回忆说:我真没想到这本书在解放区竟发行了十几万册。二野、三野、四野和我们华野都有不同的版本,有的甚至发到了军、师、团司令部。
不久,晋察冀边区以聂荣臻的名义给陶汉章颁发了一等奖章和300元的稿费。那个时候,一个战士一个月的津贴才1元,干部不超过5元。30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这本书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原海军司令苏振华认为,这本书是他领导参谋工作的“不见面的老师”。四野的一级战斗英雄朱彪说:多亏了这本书,使我们在战场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被外国人称作孙子兵法的孙子兵法概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陶汉章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官时,在院长刘伯承元帅的授意下开始写《孙子兵法概论》。在多年之中,数易其稿,直到1985年才出版。不久就被一名中国驻联合国的武官翻译成英文,并由美国斯特林公司出版。
海湾战争爆发后,有人向美国国防部推荐了此书,他们便买了100本发给参战的高级将领。紧接着,美国军事书籍俱乐部和星条旗出版社又买了一批,推荐给美国参战的海军陆战队。直到此时,我们国内对此还是一点也不知晓。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远征伊拉克时,中国有关方面才得到消息说,从海湾战争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高级将领手中就一直流传着一本中国的《孙子兵法》。经过多方求证,这本《孙子兵法》并不是2000多年前的那本“文物”《孙子兵法》,而是后来人写的《孙子兵法概论》。书面的封皮上清楚的印着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陶汉章。
海湾战争
《孙子兵法概论》不仅走向了海湾战争,也走向了世界。它有美、英、马、新等国家5个译本,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出版发行。陶汉章将军却谦虚的说:这本书应该由刘帅、叶帅、粟裕大将、陈赓大将他们写。可惜他们军务、政务繁忙,无暇顾及,只能由我班门弄斧了!
后来,美国国会高级顾问布热金斯给陶汉章将军写信说:我读了你的书,不仅我个人受益,我相信所有读这本书的人都受益。不久,美国亚拉巴马州州务卿派专员来到中国,把“亚拉巴马州荣誉州务卿”的称号,授予了正在广州疗养的陶汉章将军。
90岁高龄的陶汉章将军,从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后,还担任着“中国战略学会高级顾问”和“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的头衔。陶汉章将军一生著作颇丰,约100万字左右。2010年12月16日,老将军寿终正寝,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