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头穿5块钱背心,却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中国导弹打的更准

这可史不得呀 2024-10-02 08:50:42

文|四月

编辑|四月

一件5元的背心,以及那件穿了30年的旧棉袄,是他日常的穿搭。

这个其貌不扬,甚至穿着略显寒酸的老人就是高伯龙院士。

两张纸片、一组数据,他凭借着一股子倔劲,让中国导弹、飞机、舰船等武器装备了“火眼金睛”,精准制敌。

也是他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他坚守在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里40年,穿着5元的背心,干着上亿的大事,却甘做隐姓埋名之人。

钱学森密码

1。2。208。20。42。2017。89。

1971年,两张写着一串数据的纸条来到了哈尔滨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钱学森留下的。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那你知道是谁让中国导弹长出了“眼睛”吗?

没错,就是这位高伯龙院士。

在导弹的研究中钱学森发现,导弹不光要威力大,还必须打得准,而要想打得准,就必须让导弹“长眼睛”。

而要想让导弹长眼睛,就需要环形激光陀螺仪来进行锁定。

1960年7月8日,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环形激光陀螺仪掀起了导航系统的重大变革。

钱学森在研究导弹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敏锐的察觉到这项技术将会为导弹事业带来飞跃性的提升。

但是无奈钱学森分身乏术,就只能将有关激光陀螺仪的原理和相关公式,写在两张纸条上,交给了国防科技大学,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密码”。

可是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因此即使数年过去了,我国在这项领域依旧毫无进展,十几家公司束手无策。

“钱学森密码”简单的地方就是有了原理,但是缺点就是没有完善的过程以及技术。

因此想要凭借“钱学森密码”研制出激光陀螺仪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可是直到1975年,高伯龙院士的出现,让这项重大难题有了质的飞跃。

为国铸“重器”

1928年6月29日,高伯龙出生在广西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就对数理化非常感兴趣,尽管成绩优异,但在16岁国家存亡之际,他依然弃笔从戎,投身战场。

后来抗战胜利之后,他继续自己的学业,并于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1年,高伯龙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毕业,随后进入中科院工作,后续转移到长沙工作。

1975年,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离开教室,放弃自己喜欢的理论物理领域,来到304激光研究室,从事激光陀螺方向的研究。

他深刻认识到这项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毅然决然的扛起这个重担,为国家的发展砥砺前行,那一年他47岁。

他很快就凭借着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钱学森密码”反推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向,形成了一套我国独有的,却没有任何成功案例的经验。

这项技术包含光、机、电、算等众多高技术的顶尖领域,极为复杂,其过程更是比登天还难。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创新的过程从来都是“九死一生”,面对无数人的非议,他坚持自己的理论,力排众议。

就这样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陷入了无尽的忙碌之中,这项任务也注定是无比的艰苦,每天废寝忘食的研究,这些问题还容易克服,无非就是辛苦点。

可是设备不先进,资金短缺,条件恶劣,这些硬性条件上的缺失才是最关键的。

但是高伯龙偏偏不信这个邪,设备不行就用笔、算盘一点点算,他一心只想着能够突破技术难关,以至于写数据的手指头都弯了,但他毫不在意。

资金不足,自己就省吃俭用,喝水就是一个简单的搪瓷缸,一件5块钱的短袖穿一个夏天,冬天就是一件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军大衣。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78年,高伯龙率领的团队做出了我国第一台高精密的激光陀螺,让我国的导弹威力进入了一个新高度。

后续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又研制出了激光镀膜DF透反仪。

试验样机出来了,接下来研究的方向就是工程样机,两个字的差距,可难度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行不行,一个是能不能用的问题。

可是这个过程太难了,10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完成。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

国家脊梁

1993年,由于没有工程样机,他们被专家组劈头盖脸一顿骂,20年的努力也被说成了浪费国家资源。

没办法,科研项目只看结果,没人在乎过程,毕竟没有那个科研项目是简简单单就得到的。

尽管高伯龙在这20年吃尽了苦头,还被人这样否定,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攻克难关的决心。

“1年,1年之后我保证把激光陀螺研究出来。”

面对专家组的质疑,他坚定的说到,也正是他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才得以成功。

置之死地而后生,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高伯龙竟然真的做到了,一年的时间,他真的攻克了难关。

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缩短了20年。

1997年,高伯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他69岁,早就到了退休的年纪,可是他却依然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

即使因为常年的高强度工作得了一身病,他吃着药也要去实验室。

在国防科技大学,提及高伯龙院士,给人最多的印象就是这个老人穿着一件老式作训服,步履蹒跚走到实验室的场景。

到了后来他患上了哮喘,整天药不离手,却依然坚持工作,家人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

他却表示正因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才更要抓紧。活着干,死了算,一天不死一天干。

即使是在病床上无法行动,他也会躺在病床上思考研究成果,一旦有了想法,就立马发短信给自己的学生。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院士在长沙去世,享年89岁。

他是我国伟大的院士,更是国家的脊梁,为了国家默默无闻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应当被所有人铭记和敬重。

高伯龙院士的生命之光,至纯至强,闪耀不灭。

信息来源:

1.中国军网:《追忆高伯龙院士,他是那步履不停的“追光者”》2019-09-14

2.中国新闻网:《人物志:追记中国“激光陀螺奠基者” 高伯龙:大国重器的“点睛人“》2019-09-13

3.法治平安浙川:《中国导弹打得准,全因这位穿五块钱背心、破解了钱学森密码的老人》2023-01-29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

这可史不得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