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乞丐皇帝,也十分罕见地实现了从南到北的全国统一。
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传奇式的人物,那就是刘伯温,无论是民间还是在学术界,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他在政治,文学,教育,谋略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刘伯温虽然是大明朝开基立业的功臣,但因为手中权力过重,晚年时期也曾被朱元璋猜忌。
告老还乡后更是备受冷落,最终刘伯温在宰相胡惟庸的算计之下遗憾离世,临终前他曾告诉儿子,刘家九代之后必出奇才,百年后果然应验。
刘伯温的为政之道
所谓为政之道,是指官员在进行政治活动时所采取的方式和策略,这种表现形式则是他的为政思想,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刘伯温之所以选择辅佐朱元璋,是因为他最初的理念符合自己为政时的民本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刘伯温生活在元朝末年的混乱时期,统治者草菅人命,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对民生的艰苦颇有感触。
所以在高安县担任县令期间,刘伯温坚持做到了体恤百姓忧国忧民,然而此时的元朝已经穷途末路,最终选择追随起义军头领朱元璋。
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如“国不自富,民足则富”,朱元璋对此十分认同。止兵休战之后下令士兵屯田,恢复农民生产,做到以民为本。
此外,刘伯温还主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和法制思想。
朱元璋当皇帝时经常问政于刘伯温,天下太平后思所以生息之道,因此刘伯温才提出“宽仁”的观念。
按刘伯温的意愿,这一观念不仅应该在民间落实,更应在朝廷之中发挥作用。
所谓宽仁,是指朱元璋在稳坐皇位后,应当对昔日的大臣论功行赏,而不能鸟尽弓藏,过河拆桥,只可惜朱元璋并未做到这一点。
农民出身的他更渴望抓紧手中的权力,任何潜在的威胁都要排除。所以朱元璋登基没多久就采取了严格的反贪措施,对朝廷官员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刚毅直率的刘伯温不能被朝中淮西勋贵所容忍,朱元璋对他也逐渐冷落,最终刘伯温选择收起自己的一腔热血,告老还乡。
奇术与遗言
刘伯温真正的本领并不只是政治上的作为,对于涉及怪力乱神的“奇门数术”他也略知一二。
早年朱元璋刚刚称帝时总觉坐立不安,十分焦虑,便找来刘伯温问其原因,经过一番推测,刘伯温算出民间有龙脉降生,恐会影响帝王之气运。
朱元璋听后万分着急,便下旨刘伯温带人前去查看。
很快一行人在一座山前停留,因为刘伯温通过卦象得知龙脉就在此山之中,遂令人开山钻井,把龙脉拦腰斩断,帮助朱元璋解除威胁。
言下之意,刘伯温帮朱元璋稳定了帝王基业,不曾想此举竟间接造成了自己不能善终。
回家乡后的刘伯温依然心系国家大事,曾在疾病缠身之际,为千里之外的朱元璋谋划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之道,并渴望入朝拜见,但却被对方拒绝。
没多久刘伯温就病入膏肓,生命的弥留时刻,刘伯温为自己的家族算了一卦。
他把儿子叫到病床前说“刘家九代之后必会崛起”,不等家人细问便气绝身亡。
难以置信的应验
对于刘伯温的死前“预言”,一众人等并不在意,毕竟九代人意味着百年时光的流逝,其间的变化非人力所能左右。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如同轮回一般,刘伯温那看似不着边际的话语,果真在刘家九代之后变为现实。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刘琏和刘璟,均颇有才华。当年刘伯温在外协助朱元璋作战之时,两个儿子在家侍奉母亲,读书习武。
当时环境不太平,匪患时常发生,长子刘琏就担任起了保护乡里的重任,刘伯温死后,其子将所著天文占卜之书交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念他是刘伯温的后代,所以留在身边准备重用。
只可惜刘琏性情刚直,在江西地区当官之时被胡惟庸昔日的同党陷害,为了保全名节投井身亡;
此时刘琏之子刘廌尚在,次子刘璟将爵位让出,朱元璋对此十分满意,并对其进行提升。
不曾想随着靖难之役爆发,刘璟被朱棣下令逮捕,不久后在狱中自尽。
这一代人算是绝了后,而刘廌在继承爵位的第二年就被收回,其本人也被流放到了甘肃地区,三个月后等来了朝廷的赦免命令,但刘廌已经无心做官,便带着家人隐居。
刘廌死后,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三代人都未能继承其爵位。一直到弘治十二年,刘伯温的后人刘瑜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担任浙江指挥使的重要职位,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
到了正德九年之时,大明朝廷正式追封刘伯温为太师,谥号为“文成”。
嘉靖十年,朝廷正式下令恢复了刘伯温的爵位,并交给刘瑜继承,重新成为诚意伯并可以世代世袭。更重要的是,刘瑜的仕途从此平步青云,做到了提督的位置。
刘家算是在刘瑜这一代实现了兴盛,按照古人的宗族世谱来看,刘瑜正好是刘伯温的“第九代”孙。
这时候刘伯温当年临终所说的那番话再次被提起,果然像刘伯温所说的那样,刘家在第九代人崛起。
事实是最好的检验方式,刘瑜死后,他的儿子刘洪继承爵位,后续还有刘瑜的孙子刘世延。
后来因为刘世延的儿子刘尚忠早逝,诚意伯的爵位和俸禄被他的庶兄刘荩臣继续世袭,刘荩臣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昭继承爵位,此时已经是崇祯年间。
总结
这便是刘伯温的神奇预言,他凭借自己的神鬼莫测之术,巧妙得知了九代以后家族的再次繁荣,一直世袭到崇祯皇帝的强大刘家就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拟附先人与自我作古——刘伯温的世系问题》周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