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追问“是否与中国通话”时,特朗普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绕着弯子暗示:“他们说贸易谈判是假新闻?可他们今天早上还开了会。”
短短一句话,没有明确“他们”是谁,却在字里行间埋下悬念,仿佛在说中美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

这样模棱两可的回应,在特朗普的对华贸易表态中,早已不是个例。自特朗普政府宣布加征对等关税以来,他的每一次涉及中美的发言都充满“艺术感”:
4月17日,中美加征关税至125%一周后,特朗普首次透露“与中国讨论关税协议”,他说:“我从未说过谈判是否发生,但我得说他们多次主动联系,我们确实在和中国沟通。”
这番表态看似在回应,实则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前后矛盾的话语让人捉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
此后五天,特朗普的“贸易话术”持续升级。

他多次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将“非常友好地与中国谈判”,希望达成贸易协议。从4月22日到25日,连续四天,他几乎每天都会释放中美正在联系或已经联系的模糊信息。
可每当记者试图深挖一些细节的时候,他便抛出一句“到合适的时候我会让你们知道的,我们能达成协议”,就这样,总是将话题草草带过。
特朗普为何执着于制造这种“中美正在联系”的舆论氛围?回顾他过往的发言与自传,不难发现这背后藏着他独特的交易策略。

三十多年前,特朗普就在自传中提及“创造事实”的谈判技巧——当事情进展不顺时,用“正在解决”等模糊表述保持话题热度,给对手施加心理压力,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多谈判筹码。
在中美贸易谈判中,他显然将这一策略运用得“驾轻就熟”。
然而,市场远比语言更诚实。在特朗普主动打造“中美再联系”的话术前,美股因贸易摩擦持续大幅下跌,同期美元汇率也跌至三年低点。
即便他不断地释放积极信号,市场却并未买账,美股依然一路下行,直至4月21日触底。

直到特朗普公开表示“不仅要友好谈判,还要大幅降低对华关税”,美股才开始止跌回升,美元也逐渐走强。
这一场景无疑给特朗普的“话术游戏”泼了一盆冷水,市场用实际行动表明:比起虚无缥缈的谈判,实实在在的关税减免才是稳定经济的关键。
特朗普频繁提及中美联系,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从经济层面来看,稳定金融市场或许是首要考量。
美股暴跌、美元走弱不仅影响美国企业的市值与投资者信心,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冲击美国经济的根基。

通过营造中美谈判的积极氛围,特朗普试图安抚市场情绪,给投资者吃下“定心丸”,避免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这种“模糊表态”也是他在贸易谈判中的一种博弈手段。
通过释放中美接触的信号,特朗普既可以让中国保持谈判的意愿,避免双方关系彻底僵化;又能向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展示其“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巩固自身的政治支持。
同时,含糊其辞的表述也为美国后续的谈判策略预留了足够的操作空间,进可攻、退可守。

但特朗普的如意算盘并非万无一失。
市场对他的“话术”逐渐产生免疫力,民众也开始质疑这些表态的真实性。如果长期依赖这种模糊的策略,不仅难以真正解决贸易争端,还可能损害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
随着中美贸易谈判的持续推进,特朗普的每一次发言都备受关注,他的“贸易话术”还能玩多久?美国市场与国际社会又将如何回应?
这场充满戏剧性的贸易博弈,仍在继续。

我们将持续关注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问题上的动向,以及这些举措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细微的信号都可能改变局势走向。究竟是特朗普的“话术”能够扭转乾坤,还是市场的力量将主导最终结果?答案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文本来源:@玉渊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