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清朝人,却在俄罗斯!直到1991年,仍认溥仪皇帝,直到今天,仍拒绝当俄罗斯人。】
【这可以说是唐努乌梁海遗民的“反俄复清”,也是俄罗斯版图内与世隔绝的中国“桃花源”。】
要不是我真的到过这个地方,打死我也不信,都这个年代了,竟然还有人把清朝当成自己的祖国!
他们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老清朝人”。这些人,他们承载着清朝的最后气息。在那个早已逝去的年代里,他们就像是时光的见证者,默默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传统与记忆。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经翻天覆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那些古老的习惯和风俗,仿佛时间在他们身上停滞了。他们穿着传统的清朝服饰,留着长长的辫子,言谈举止间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韵味。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甚至是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深深地烙印着清朝的影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他们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仿佛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的人物。然而,尽管他们努力地保持着那份传统,但时代的洪流却无时无刻不在冲刷着他们。周围的环境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他们的坚持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那个时代最后的守望者,他们的坚守,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但其实,这帮人跟北京的“八旗子弟”没啥关系,既不是叶赫那拉家的,也不是爱新觉罗家的,而且压根就不在中国,人家在俄罗斯呢。
直到1991年苏联垮台,还有群人把溥仪当皇上。他们坚持着满清的宗教,就是藏传佛教和萨满教,还在林子里跟俄罗斯人玩游击战。你说这事儿多逗,满清都亡了80年了,溥仪也早没影了。
【这些最后的清朝人,就是“唐努乌梁海人”。满清的唐努乌梁海,也即现在的俄罗斯图瓦。】
前几天,我去了趟图瓦,在那儿才了解了他们的故事。
【这些唐努乌梁海遗民,被已经俄化的图瓦人,称为“林中人”。】
他们住在图瓦南部的大山深处,和外头没啥来往,就像是俄罗斯版的“世外桃源”——不知道民国是啥,现在的中国更是没听说过。
如果不是俄罗斯的地理学家在深山里头探险,并且把他们的经历记录下来,我可能永远不会了解到这个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叹息的故事。
聊起“乌梁海人”的那些事儿,得回溯到一百多年前。
【一、双头鹰下的“龙的传人”】
1911年那会儿,中国发生了大革命,就是辛亥革命,结果满清政府被推翻了,这个统治了中国268年的王朝就这么没了。
在帝国最远的地方,唐努乌梁海这块地儿,同样被好多势力盯着,都想抢到手。
1918年的时候,亚历山大·高尔察克带着他的白军,把唐努乌梁海给占了。没多久,北洋军和蒙古军队也来了,他们一个占北边,一个占南边,把唐努乌梁海给分了。可这事儿还没完,苏联红军又打过来了,想抢这块地方。北洋政府的严式超一看,不行,得打回去,于是他就带着兵,跟苏联红军干了一仗,最后把图瓦给抢回来了。
1921年的时候,布尔什维克把唐努乌梁海给占领了,然后他们就在那儿搞了个唐努图瓦。这么一来,在中国地图上待了快700年的唐努乌梁海,就不再属于中国了。
那时候,唐努图瓦说起来是个独立国家,可实际上呢,军事和政治的大权都被苏联牢牢抓在手里。
乌梁海的中心城市“别洛查尔斯克”如今有了新的名字——“克孜勒”。在图瓦人的语言里头,“克孜勒”就是说红色。这么做,很明显是为了向苏联红军致敬。
唐努乌梁海被吞并后,大清帝国在法律意义上就彻底不存在了。虽然之后张勋还想搞复辟,但那也只是一场短暂的闹剧,很快就结束了。
但其实,大清也并未真正“消失”。
在真实的历史里,乌梁海部落里有一帮人,他们心里向着大清,而不是苏俄那边。
一开始,他们聚集在克孜勒,放火烧了东正教的礼拜堂,跟苏联军队干上了架,见到俄罗斯人就动手。但碰上那威力无边的苏联红军,他们根本就不是个儿。
战场上吃了败仗后,那些乌梁海人就躲进了林子里,过起了和祖辈一样的生活。他们穿上鱼皮做的衣服,信奉萨满教,靠打渔捕猎来维持生计,跟俄罗斯那边也彻底断了联系。
图瓦人的老祖宗其实就住在山林里。到了13世纪,蒙元帝国把乌梁海这块地方给收了,乌梁海在蒙古话里头,说的就是那“住在林子里的人”。
从13世纪开始,乌梁海这块地方就一直属于中国。这一点很明确,乌梁海人的内心深处,是把自己当作大清人的后代的。
到现在,克孜勒中心那里还立着一座超大的龙雕像。没错,图瓦人也觉得自己是龙的后代,不过他们的龙,跟咱们印象里的龙不太一样,它的身子更像马,而不像蛇那么长。
1944年10月,图瓦这块地方成了苏联的一部分。那些住在林子里的乌梁海人,就好像被大家给忘了,从那时候起,他们就像是隐居了一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日子,就像找到了个没人打扰的乐土。
1991年,苏联分崩离析,新生的俄罗斯接管那片土地时,意外地撞见了清朝遗留下来的居民。
这些在林子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真的让图瓦人和俄罗斯人,尤其是那些受到俄罗斯文化影响的人,感到非常惊讶。
【二、俄罗斯的中国“桃花源”】
可能,咱们心里头的那个桃花源,就像是童话里头的仙境,美得很。但说实话,真实世界里的桃花源,可没那么完美。
偏远山林,野兽遍地,环境恶劣,真的不适合人居住。乌梁海人进了那片林子,人数就一天天变少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选择和近亲成家,结果后来俄罗斯人发现他们时,乌梁海的每个家庭里,都至少有一个孩子长得不太正常。
不过就算这样,他们还是死活不肯踏入“俄罗斯的地盘”,坚持认为自己是唐努乌梁海的人。
他们的观念老得让人吃惊,简直就像回到了清朝那时候。在男女关系上,谈恋爱是明令禁止的,结婚这事全得听父母的。要是婚前有啥亲密行为,那可是要受到严惩,甚至可能被处死的大事情。
男人在40岁前别喝酒,女人则是一滴酒都不能沾。听说,乌梁海人还保留着一种老规矩,要是有人想当叛徒投靠俄罗斯,那等待他们的就是掉脑袋的严厉惩罚。
不过,时代终究是在不断进步的,没人能拦得住时代那股子往前冲的劲儿。
二十年前,俄罗斯的国家地理团队,走进了林中民的地盘。
他们把这个像是活在现代的“古人”的情况记了下来,同时给这群现代的“古人”带去了不少现代文明的东西——例如生育方面的新知识,还有先进的医疗设备等等。
有了现代科技的帮忙,乌梁海人的人口问题算是解决了,人数噌噌往上涨。可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来了:猎物快被打光了。
简单来说,人多了,野生动物的食物就不够分了。
图瓦当局实在没办法,只好出了禁止打猎的规定。为了让这群“固执”得像清朝人一样的人们活下去,图瓦把原本那个像世外桃源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结果,大批俄罗斯游客纷纷赶来,都想来看一看这个地方。
图瓦政府原本琢磨着,与外界打交道能让那些“老顽固”们跟上外面的节奏,可事实证明,他们打错了算盘——
俄罗斯人的钞票,咱们可以想办法挣,但要说咱们成了“俄罗斯人”,那可不行,我们乌梁海人心里清楚,咱们永远都是乌梁海人。
乌梁海人虽然会接纳前来游玩的客人,但他们不愿意跟客人多说话,心里头总是防着一手。对他们来讲,对外开放这事儿,实在是出于无奈,只是为了活下去。
他们心里头,还是死守着一条老观念:大清国早晚会卷土重来,把丢掉的地盘都夺回来。到时候,他们就能成为祖宗眼里的大英雄了。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身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那个信念既让人尊敬,又叫人感慨,甚至有点让人觉得好笑。
外界游客如潮水般涌来,会让这些原住民融入现代生活呢?还是会让他们更加坚守传统的老日子?这个咱们说不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存在已经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可以历经数百年,仍让一个民族从心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