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橞:朱元璋19子,打开城门主动投降,笑问朱棣:能否保我们平安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2025-04-16 15:55:37

【前言】

打从老早以前,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那份特别又吸引人的经历。说到古代那些皇上老儿,他们的孩子啊,各个都有不一样的身份和任务。

朱橞,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九个孩子,一生注定不平凡,命运多舛。但奇怪的是,他居然自己打开城门,向朱棣投了降,这背后似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场景背后到底有啥深层意思呢?这段没几个人知道的事儿,是不是透露出更多内在的事实?

【从忠诚到背信弃义——朱橞的;之路】

1402年,南京城里头冷得跟冰窖似的,那时候正闹着一场大动静,就是争权夺位的事儿。建文帝带着二十来万大军,跟燕王朱棣的精英部队杠上了,两边打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

朱橞这个守城的大将军,现在可真是纠结得不行,心里七上八下的。他啊,是朱元璋的第十九个儿子,本来和建文帝是一伙的。但靖难之役一开始,他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地盘和位子。

他看准时机,跟守城的头儿李景隆一合计,二话不说就决定打开城门投降,把南京那关键的地方金川门交给了燕军。朱橞满脸堆笑地去迎接燕王朱棣,还一个劲儿地问:“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建文帝一听说金川门被攻破了,心里头那个悔啊,那个痛啊,简直没法说。他心里头明白,要不是朱橞和李景隆这俩人背叛,他的大军还能拼一拼,南京城也不会这么快就丢了。

朱橞这行为老是在变,真让人琢磨不透,他到底是天生的“变色龙”,还是暗地里憋着坏水的机会主义者呢?

说到底,朱橞这家伙可能就是那种特别会瞅准时机、哪边强往哪边靠的人。当初建文帝那边势头正盛,他就死心塌地跟着;可形势一变,他立马转身投靠了燕军,想着这样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这种心思歪斜、没信仰的做法,会让一个人声誉大跌。朱橞虽然之后捞到了不少好处,可他一直甩不掉那糟糕的公众形象。他的名字,在历史记录里早就成了抹不掉的污点。

【忠诚并非获取回报的前提——朱橞的不当;】

朱棣成功拿下皇位,当上明成祖后,对一直忠心跟着自己的亲弟弟朱橞,那是赏赐得特别大方,前所未有。朱橞这一招“站队正确”,不光让他的小命保住了,还让他收获了一大堆好东西。

朱棣不光每年给他涨了2000石俸禄,换算到现在差不多是60万块钱,而且还给了他好多马、银子、绸缎这些好东西。另外,还把他原来在吴兴那块比较偏的封地,换成了富饶的长沙。

朱橞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磕头道谢。他心里头那个美呀,庆幸自己当时做了个明智的选择,不光捡回了一条命,还享受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荣华富贵。不过,朱棣心底里其实挺看不上这种投降的人。他给朱橞那么多好处,也就是为了暂时的需要,权当做个交易罢了。

把封地换到富裕的长沙,明面上是给了朱橞一个大奖,其实啊,就是把他从权力圈子踢到了边上,让他离朝廷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远远的。朱棣心里跟明镜似的,像朱橞这种爱钻空子、品行不咋地的家伙,要是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迟早得出乱子。

朱棣是明朝初期的大功臣,心里清楚,忠诚可不一定能换来啥好处。他对朱橞的那套做法,不光显示了他这个老练皇帝的治国手腕,还透露了明初那会儿权力斗争的一些细小变动。

朱橞这家伙,虽说在建文帝最要紧的时候反水了,但他这一举动却帮了燕王朱棣的大忙,保住了人家的江山。因此,他也得到了不少好东西作为回报。这事儿就说明,在争权夺利的时候,老实巴交的忠心有时候还真不如瞅准时机、机灵应变来得划算。

【骄奢淫逸的蜕变——朱橞的;】

到了长沙,朱橞算是彻底放开了手脚,权力大得没边。他仗着自己的功劳和皇上的信任,想干啥就干啥,完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还狠心地干掉了两位朝廷里的老资格大臣。他这么胡来一气,最后终于把朝里的大臣们惹毛了,大家纷纷上书弹劾他。

朱棣心里清楚朱橞干的那些坏事,但他一直没动手。他琢磨着,先让朱橞蹦跶一阵,等时候到了,再一下子把他给解决了。

果然没错,朱橞变得越来越嚣张,慢慢把手伸向了大权,还想把蜀王朱椿拉进自己的阵营,一起打算抢皇位。在长沙待的这段时间,朱橞的变化简直太大了。

以前有个大将,特别忠心,打仗时连自己的城都敢献出去。可后来呢,他变了,变得傲慢无礼,觉得自己了不起得很。他仗着自己以前的功劳和地位,想干啥就干啥,根本不管别人。更过分的是,他还想抢皇位,这种做法真是太让人瞧不起了。

这种变化的起因,可能就是因为权力和财富来得太容易了。长沙的富裕和开放,让朱橞在物质上和面子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再加上朱棣对他的纵容,让他变得更加奢侈无度。他不满足于现有的富贵,心里头开始琢磨着要更大的权势,哪怕这意味着要把整个朝廷搅得天翻地覆也在所不惜。

可能朱橞觉得自己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想捞取更多的地位和权势。但在朝廷里那些大臣看来,他已经变成了个威胁极大的反贼,非得狠狠收拾一番不可。

【逆境中的善终——朱棣对待朱橞的仁慈】

朱棣最后没直接要了朱橞的命,而是用了比较柔和的手段处理。他取消了朱橞所有的贵族头衔,但也没把他扔在宫里不管不顾。

相反,朱棣只是把他一辈子关了起来,让他变成了个普通人,再也沾不上权力的边儿。这种做法也体现了朱棣的聪明和大度。

朱棣这人,以前是个在战场上拼杀、后来当上皇帝的武将。按说他完全能使出更狠的手段,但他最后却选了走仁慈这条路。

这可能和朱棣对自己家人的情感有一定联系。你看,朱棣对朱橞的做法,从最初的大加奖赏到最后的惩罚,都显示出他考虑周全、心地善良的一面。

不管是出于深思熟虑的政治决策,还是为了情感上的缓和,朱棣都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段,而是给了朱橞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这种处理方法可能是朱棣出于对家族成员的关爱。他身为一方霸主,心里明白权力是多么难争取。尽管朱橞做了不忠不义的事,但说到底,他们还是骨肉至亲。

处理那个麻烦时,他心软了,给人留了条活路。这不光是因为念着那份亲情,也显现出一个老练君主在政治上的聪明劲儿。

【最终结局——朱橞的落魄与沦亡】

然而,朱橞并没有因为这次灾难而悔改,他依然我行我素,狂妄自大。在长沙的日子,对他而言就像双刃剑,既是快乐的源泉也是痛苦的深渊。他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和权势,但另一边,他也丢掉了朝廷的撑腰和皇帝的信赖。

朱橞慢慢变得狂妄起来,心里头还打起了些歪主意。他忘了,自己如今的地位和所有东西,都是朱棣给的。要是哪天朱棣不高兴了,他的这些好东西可就全没了。

这种过分的自大和贪心,最终让他走上了毁灭之路。到了长沙的晚年时期,朱橞因为心里老想着篡夺皇位,结果被剥夺了王位,就连他的后代也被关了起来。

他这辈子,从忠心耿耿走到背叛之路,从被宠信的高位跌到被贬低的低谷,又从风光无限落到一败涂地,真可谓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不管是在建文帝手下,还是在燕王朱棣那边,朱橞都表现得特别机灵,很会瞅准时机,抓住机会。

他老是在变来变去自己的政治看法,就想着能捞到更多好处。可结果呢,这种耍小聪明的做法,最终还是让他栽了大跟头。

朱橞没意识到,虽然他曾在紧要关头帮了燕王一把,但他说到底只是个享福惯了的王爷,朱棣心里其实一直没对他放下戒心。

朱橞的衰败和没落,简直就是明初权力较量的一个写照。那时候天下大乱,想在权力斗争里站稳脚跟,光靠小聪明和碰运气可远远不够,必须得忠心耿耿又有真本事,这样才能得到上面的赏识。

朱橞虽然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但到头来还是啥都没了,落得个凄惨失败的下场。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冷酷和嘲弄所在吧。

【结语】

朱橞这家伙,以前那可是风光得很,可到头来呢,就变成了一个啥也不是的普通人,还被关了一辈子。这简直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命运坎坷,完全映照出了明朝初期权力斗争的错综复杂,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忠诚并不等于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不管是因为政治上的权衡,还是出于心底的怜悯,朱棣到最后都没对亲弟弟下狠手。这可能就是历史中的那些不得已和包容之处吧。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