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80年代新疆吐鲁番,居然是这个样子的!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5-04-06 13:20:32

在我国新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吐鲁番。她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吐鲁番的历史变迁,不仅是亚欧大陆历史的缩影,更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见证。

那么,过去的吐鲁番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上世纪80年代,有外国摄影师来到吐鲁番,他们走遍了吐鲁番的每个角落,拍摄了很多照片。笔者将搜集到的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看了这些照片,你一定会很惊讶:过去的吐鲁番也这么美!

这是新疆吐鲁番一个汽车站,不少人正在排队登上客车。车顶行李架上装满了货物。

这是一群日本摄影师,他们正走在吐鲁番的一条公路上。当地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80年代,吐鲁番一座清真寺。

一名维吾尔族老大爷,正赶着驴车进城。看到路上一群日本摄影师,感到很好奇。

这是80年代火焰山附近景象,几个当地孩子在路上玩耍。远处的山坡上光秃秃的,看不到任何绿色植被。火焰山因为《西游记》而闻名遐迩。

80年代的吐鲁番街头,几个年轻女子在逛街。她们头上戴着纱巾。虽然那时的物质不如现在丰富,但她们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纯粹与满足。

80年代,吐鲁番街头巷尾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气息。吐鲁番的西瓜熟了,卖西瓜的大叔正用杆秤称量着西瓜的重量,他的西瓜大又甜。蹲在边上戴白色帽子的,是一个日本摄影师。

在吐鲁番,到处都有清真寺。三个老人正在清真寺门口聊天。

两个可爱的小姑娘,手牵着手从公路上走过。当时的路面上,除了客车很少有汽车。见得最多的是像路边的这种毛驴拉的车,既能载物又能载人。驴车,这个曾经遍布吐鲁番的交通工具,如今已渐渐淡出视野。

在街边另一个个卖西瓜的摊位上,摆着已经切开的西瓜,顾客可以随便品尝。当时的西瓜很便宜,才两毛钱一斤。

两个日本摄影师来到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征得母女三人同意后,为她们拍下了这张合影。站在中间的小姑娘,光着脚没有穿鞋。

你一定没见过,这样卖葡萄干的场面吧。那时候的葡萄干交易市场上,葡萄干堆得如同小山一样。这是大自然给予吐鲁番的慷慨馈赠,也是当地人民辛勤劳作的成果。

一名维吾尔族老大爷,手拿扇子坐在大门外纳凉。地上还放着一个白色搪瓷茶缸。透过院子大门,看到院里的环境很漂亮。

摄影师走进老大爷的院子,看懂是个四合院。有楼梯通向二楼。院子里绿树如茵,树下放着一张休息用的小床。

在吐鲁番的一个车站上,几名乘客正在等车。他们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看就是准备出远门干活的。身后大卡车上写着“新疆旅客运输公司”字样。

一群女子正坐在葡萄藤下的台子上休息聊天带孩子。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绿色的还未成熟的葡萄。

照片中这座建筑,就是著名的苏公塔,这座古塔始建于1777年。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了表达对清王朝的忠诚而建造。

这是一家卖馕的小店,店主正在制作馕,馕坑变得台布上,摆放着一摞摞已经制作好的馕。

两名维吾尔族老大爷,坐在门口聊天。他们上了年纪,胡子花白,但精神矍铄。看到日本摄影师,他们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村子里的一条大路上,几个放羊归来的男子,正赶着羊群回家。

80年代,吐鲁番一座房子里,两名工人正在往梁上挂葡萄。晒葡萄干的房子叫阴房。 阴房是在葡萄沟较高的坡地上,阴房的墙壁是镂空的,被称作“群结”,方便空气流通。

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散发着诱人的光泽。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葡萄香。看到这张图才明白,葡萄干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

80年代,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几名小工正在干活。他们用自制的绞盘带动滑轮,将建筑材料运送到楼顶上。

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正站在路边的小溪里洗头。摄影师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瞬间。

80年代,吐鲁番一个富裕家庭的院子。建有两层楼房,葡萄架下的台子上,放着一台双卡收录机,近处还有一个台扇。这些东西在当时属于高档电器了。

吐鲁番的姑娘能歌善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群维吾尔族女子身穿盛装,跳起了欢快优美的新疆舞蹈。

跳了一会儿,一名女子跳累了,于是坐在旁边的台阶上休息。她长得好漂亮,双手托腮,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憧憬,看了让人心动。

这也是一座清真寺。

几个日本摄影师,离开吐鲁番城区寻找当地一些古迹。于是,他们坐上一辆驴车,由车夫做向导。驴车慢悠悠地走着,路边地里的庄稼,看上去像是棉花。

吐鲁番的历史悠久,遗存的古迹很多,著名的有交河、高昌故城遗址灯。照片中这处古迹,只剩了断壁残垣,还在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

结束语:回看80年代的吐鲁番老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风景,更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如今的吐鲁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吐鲁番的明天会更美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