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谢富治与陈赓再次合作,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和38军组成“陈谢兵团”。1947年,他们强渡黄河,深入豫西,在国民党腹地展开机动作战。仅用两天时间,陈谢兵团就全歼国民党李铁军兵团,并在豫西一带建立起根据地。此战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成呼应,极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被形容为“朝蒋介石的肋骨上踹了一脚”。
陈谢兵团先后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渡江战役、洛阳战役、宛西战役等战功累累。谢富治在这些战役中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能力,不仅能领兵打仗,还能扎实做好政治工作。他善于发动群众,组织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灵活战术,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谢富治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云南省委书记、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成为云南党政军一把手。在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成为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之一。后来,他更是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首位从开国上将晋升到这一高位的人,足见其地位的显赫。
晚年失足,荣光不再然而,正是在人生最风光的阶段,谢富治因为个人问题和复杂的时代背景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他晚年卷入了许多冤假错案,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错误对他本人的历史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他辉煌的职业生涯画上了遗憾的句号。
1972年,谢富治因胃癌去世,享年63岁。他去世时,享受了高规格的葬礼待遇,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致悼词,各地也下半旗表示哀悼。然而,这样的荣耀并没有持续太久。八年后,因他晚年造成的严重政治后果,组织决定撤销他的悼词、开除党籍,并将他的骨灰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
谢富治的一生,映射着一个动荡时代中个人的起伏命运。他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也因后期的错误留下了深刻的遗憾。人们在为他叹息的同时,也应从他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正如一位将军所说:“无愧于心,方能无愧于后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谢富治,也适用于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