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救的梦幻
文/周长行
朋友们不止一次地劝说我,别再那么辛苦地折腾了,再过几年,就有机器人代替人来写作,要什么样的文章,发个讯号,你就等着瞧好吧。
笔者倒也看到过正儿八经的报道,说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取代许多传统行业。百闻不如一见的是巴黎奥运会上机器人打乒乓球的直播。也曾看到过机器人下象棋和围棋,竟然击败了“顶尖高手”。
看上去,机器人确实前途无量,我也渴望着机器人来帮我写作,把我想要的东西一一呈现出来。比如,本月26日我们老连队战友要聚会桂林,可惜笔者因忙去不成。于是我想写篇致辞发表在战友微信群里,用以表达一下遗憾之情、祝福之情和怀念之情。然而就这,机器人也很难按照我的想法和口味去完成。它或许能够从别的地方窃取一些套路和格式,但是,我和战友们所亲历的一些故事,以及由此所产生出来的个性化的感受、感情和语言,包括一些独一无二的细节,你就是把机器人“揍扁”,它也是“编”不出来的呀。
机器人可以写公文、写作业,但它绝对不适合用来进行个性化的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
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上没有前途。据报载,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聊天程序,当然它们相对不那么成熟和强大,却是新鲜又聪明,然而只不过是在编程上更精细罢了。到了七十年代,竟有人制造出诗歌自动机,它可以随机组合句子。基本上,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和这台诗歌自动机一样,如果一个人的诗歌水平比这台机器还差,那就放弃吧。
因此,未来写作,有些活儿可以让它帮忙,比如搜索或综合资料,但有一样东西不能指望:思想和想象。在文学创作上,机器人不是原创供货商。套路的高手,似与原创无缘。
我的写作,只能沾点电脑打字的光,其他活儿,还得靠自己干,尤其是冥思苦想,没人能够代劳。很有可能再过若干年,打字都不用了,心里的构思通过目光传到电脑屏幕上,然后一篇东西就显现出来。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在人脑与“机脑”之间提供一条“连接线”,人与机器人同频共振灵犀相通浑然一体,甚至连作家的梦幻都能被记录下来。因为我知道,我在梦中进行过无数次地创作,然而,醒来再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许多梦幻从此付诸东流,再无缘相见,实在是无奈而又遗憾。
“连接线”的幻想让我兴奋不已,若能实现,我的许多梦幻就会被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包括一些画面也能被描摹下来,这样就有可能将自己的梦幻编辑成一本书,插图也不必费神了。
这书是啥文本,啥味道?现在还没人能够回答出来,那毕竟是“出书”以后的事情。但是,一旦有了“连接线”,我的梦幻就有救了!
天哪!捕捉到梦幻的那一天,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啊?!
(写于10月21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