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毛主席要钱,和毛家兄弟结下深厚情谊,杨至成的一生光明磊落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4-10-27 19:52:39

常言道,患难之中才能见真情,真诚待他人的人总能得到他人真诚的回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那是1934年8月一个炎热的下午,正处于人生低谷期的毛主席闲来无事,又和一个叫骆能和的和尚对坐樟树下,谈天说地。

二人正讲到兴起时,一个中年人走了过来。他的双脚沾满烂泥,额头上全是汗水,手上还端着一碗贺子珍递给他的凉开水。

毛主席率先看到他,略微惊讶后,笑着和他打招呼道:“哦?老杨?你怎么来看我了?”

老杨将凉水碗放到地上,没有应答。毛主席也不在意,指着骆能和,对老杨介绍道:“他叫骆能和,是这座寺庙的主持,咱们来了,占了他的地盘,他就搬到山下去住了,我正劝他不如还俗呢!”

骆能和笑笑,朝老杨颔首道:“毛先生有大学问,和他聊天,总能叫人受益匪浅。”

三人说了几句,骆能和便借口有事,离开了。

毛主席招呼老杨进屋,问他:“我现在啊,朋友可不多了,你还敢来看我?”

老杨望着明显变得憔悴的主席,不由双眼一红,回道:“您要保重身体啊!”

毛主席摆摆手,给自己点了一支烟,说:“我的身体好着呢!”

他仿佛看出老杨未曾说出口的那些关心,安慰老杨道:“别担心我,倒是你,我听说前阵子,你被降职了?对此事,你怎么看?”

老杨面露内疚,答道:“我工作没做好,处分是应当的,但我真的尽力了……”

毛主席叹息一声:“你说得对,在那样的情况下,仍保障前线需要,你确实尽力了,是有成绩的……”

“但仗没打好……”老杨似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毛主席拍拍老杨的肩膀,言道:“胜利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咱们要工作,要等待,要坚信革命必然成功,但道路是崎岖的,个人受点儿委屈没什么大不了,无产阶级战士肚子里,不仅能撑船,也要放下飞机大炮,不是吗?”

一席话,扫去老杨心头郁气,他很是激动地点点头。

临别前,老杨握住毛主席的双手,再三叮嘱毛主席一定要“保重”。

或许,在这个阶段,老杨并不是唯一一个敢来探望毛主席的故交,但他来了,就说明毛主席未曾看错人,老杨确实值得交往和信任,老杨确实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老杨便是开国上将杨至成。

出生在贵州一个富足家庭的杨至成未来到世间前,就已失去他的父亲。母亲生下他后,依靠家底将他及其余2个孩子辛苦拉扯长大。对他的母亲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能学有所成,重振家业。

1921年,毕业于农业学校的杨至成回到故土,投身养蚕业,希望以此赚钱,实现母亲的愿望。但连绵阴雨天气让蚕卵死了大半,气愤的杨至成放弃养蚕。

转年,不甘终老山村的杨至成辞别亲朋,去到云南某个县城当职员。期间,他听闻滇黔联军正在招兵,赶紧报名。他虽专业不对口,可胜在有文化,因此没多长时间,就调任军需上士,为他日后经历埋下伏笔。

1926年,杨至成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学员;1927年,学成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贺龙麾下当指导员,随朱德、陈毅等人参加南昌起义,走上井冈山。

同年7月上旬,毛主席和朱德率主力部队出山作战,留下重伤未愈的杨至成在井冈山负责照顾管理伤员的工作。那时,井冈山的伤员总数几乎占了总人数六分之一,不仅日常生活非常困难,而且缺医少药,缺少医疗器械,伤情同样特别糟糕。

为了尽量减少不必要伤亡,杨至成和医疗队的同志们想方设法寻找草药,制作医疗器具,努力帮伤员恢复。

每当听到同志们痛苦的呻吟声,杨至成就十分难受。他召开相关会议,集思广益,讨论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有人提议说,既然井冈山上实在没有办法了,不如去山下找毛主席,请毛主席帮帮他们。

杨至成一听,觉得此人所言很有道理,毕竟,在多数人眼里,毛主席即是无所不能的典型代表,在毛主席眼中,好像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解决的!

想到就做,当年7月,杨至成拖着依然没有愈合的伤口,带着几名战士,走上去永新寻找毛主席的道路。

寻找过程相当顺利。见到毛主席后,杨至成来不及寒暄,就把井冈山上遇到的苦难尽数告知毛主席,毛主席听完,摸着下巴,言道:“你说得对,咱们好些人没有吃,没有穿,不算什么大问题,但伤员不一样,他们为革命流血,我们必须将他们照顾周到,这并不是一个两个的问题,我们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战斗问题!非常重要!”

顿了顿,毛主席又问杨至成:“那你们认为,有什么问题是需要我具体解决的?”

杨至成诚实回说:“药和钱的问题。”

毛主席没有因为杨至成的坦率而感到被冒犯,他点了点头,对杨至成道:“这样吧,你去31团,到军医处,叫他们分点儿药给你带回去;至于钱,你们需要多少?我让经费处想办法分出一些给你们。”

杨至成没料到毛主席如此爽快,此时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思考再三,才回说:“200块吧。”

毛主席大手一挥:“那就这样定了。”

他亲自给杨至成写了一张条子,便让杨至成去了31团。31团的团长朱云卿见到毛主席写得条子,不敢含糊,立刻让人分给杨至成一些酒精和碘片,又很为难和杨至成说,他们目前手上也没有钱,请杨至成再等2天,2天后筹到钱,他保证马上给杨至成送去。

其实,这个时候,红军上下的经济都特别拮据,朱云卿费劲心力,也没能筹到200块,仅交给杨至成160块,杨至成了解大家的处境,钱不够数,亦不生气,满足地带着钱和医药回去了。

他将160块分成两部分,少的一半用于补助伤员伙食费,多的一半则拜托某位同志动用他的关系,帮大家再买些急需药品,使得红军伤员的治疗条件有了一定改善。

1929年,红军夺回长汀城,击毙敌人旅长,接收其名下被服厂。被服厂的设备并未受到战争影响,有关部门便决定利用被服厂,给红军战士们制作一批统一的军装。

杨至成领到这个任务后,立刻去找布店老板交涉,从那里购买一批平价布料、染料。紧接着,他又招募大批制衣师傅,向毛主席等人建议,现在我方资金较为充足,不如给每套军装都配上红领章和红五星帽徽。

毛主席欣然同意,表示:“只要条件允许,就把咱们红军打扮得漂漂亮亮!”

杨至成不负众望,只用几天时间,即做出4000余套崭新军装,发放全军,令整个部队焕然一新。

1934年,杨至成随军走上长征路。期间,长征队伍曾路过他的家乡。周总理交给杨至成一个任务,让他组织一个小团,到附近村寨筹款筹粮。杨至成没有辜负周总理的厚望,操着一口家乡话,与乡亲们拉近距离,成功解决红军供应难题。

红军过了剑河,对杨至成有一定了解的周总理专门将他叫来,指着地图对他道:“此处距离你家只有百里地,我们会在这里停留两三天,期间你可以回家看看。”

杨至成却婉拒了周总理的好意。他说:“谢谢您的关心,但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目前情况下,我不能这样轻易离队,咱们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嘛,我想我还是随队行动比较好。”

周总理笑了:“你说得对,现在咱们仍比较困难,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一定给你补上探亲这一课!”

1938年,常年劳累,多次负伤均未安静休养的杨至成倒下了。即便他再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也还是拗不过组织的命令,不得不放下忙碌,到苏联养病。

临行前,毛主席拜托杨至成若是有空,帮他去看看贺子珍和孩子们,杨至成答应下来。

到了苏联,杨至成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在军事学院学习。他没有忘记毛主席的话,只要有时间,就去探望毛岸英、毛岸青等革命后代。他很喜欢和孩子们相处,谦虚向他们请教俄语,省下好吃的带给他们,和他们慢慢结下深厚情谊。

也不知道是哪个“调皮”小朋友,给杨至成取了一个“杨老太爷”的雅号,慢慢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以至于多年后,杨至成回国前,毛岸英、毛岸青等孩子们依依不舍赠送给他的留念照片上的寄语,亦都是以“杨老太爷”为开头。

尤其毛岸青,更是反复叮嘱杨至成,别忘记他和孩子们在莫斯科同居的那些时日,将自己、兄长与杨至成之间的深厚友谊展露无疑。

新中国成立后,杨至成继续在后勤相关岗位上辛勤劳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7年12月某天,杨至成和夫人在毛主席的邀请下,来到中南海和毛主席共话家常。他们聊了很长时间,到深夜11点,毛主席还执意留杨至成夫妇二人吃了一顿夜宵,直言杨至成管了他多年饭,现在他要管杨至成一顿饭。

夜宵是符合湖南人和贵州人口味的辣菜,杨至成的夫人来自辽宁,很不习惯。毛主席见状,幽默表示:“我主张女同志要多吃辣,不辣不革命呀!”

凌晨时分,毛主席亲自送别杨至成到丰泽园外,看着他们的小汽车远去,才回房休息。

1967年,身体一贯不佳的杨至成似乎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特地把儿女叫来床前,嘱咐他们务必听从他的话,日后要自己谋生,即便当小工,亦要自己养活自己。

那年某个普通清晨,杨至成再也没有睁开双眼,悄然离开人世。



参考资料:

《毛主席与红军大管家杨至成将军的将帅情》

《红军的“大管家”杨至成上将》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