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批粟会议,足足有1400人参加,为何毛主席单独问萧劲光看法

追梦的年 2025-04-13 20:19:40

1958年,在中苏关系变得微妙的背景下,军委展开了一场“反教条主义”运动。本意是想在多方面摆脱苏联的影响,可后来扩大化,导致一些干部被批、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说开国大将粟裕。

他原先是位高权重的总参谋长,风波过后就退居二线,年富力强时离开中枢,实属一大遗憾。

粟裕这次能过关很不容易,前后做了八次检讨,本来还可能再持续下去,是毛主席在紧要关头邀萧劲光面谈,说了一番有保护意味的话。萧劲光将内容转述后,事情才得以打住。

这里也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批粟会议足足有1400多人参加,为何毛主席偏偏单独询问萧劲光的看法呢?

1958年初,中央针对匈牙利及苏联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向全军发出号召,要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其覆辙,也不能犯盲目教条主义的错误。

在此指示下,军委扩大会议于6月上旬召开,全军军以上和部分师级单位主要领导干部1400人奉命参与。

此次会议的主持人是彭老总,在官方出版的《彭德怀全传》中记录了彭老总与粟裕的三次矛盾:1955年策划攻打妈祖列岛,在没有向军委和主席汇报的情况下,总参调动了部队;

1957年访苏忽视外交纪律,未经过中央同意,粟裕向苏联总参谋长索要文件,且言语中对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不明有些抱怨;

1958年志愿军撤军纰漏,在军委没有下达正式命令前,粟裕以总参谋部的名义给朝鲜最后的5个志愿军军级单位下达回国命令。这三件事,粟裕都有“越权”之嫌,因此彭老总在会上猛烈开火,让粟裕倍感压力。

紧接彭总其后的是聂荣臻元帅,早年聂、粟在总参共事之际,粟裕的“越级上报”事件让聂帅心里产生了巨大误会。在会议上,他也说了一些份量很重的话。另外,陈老总为了避嫌,同样附和了攻击之语。

一个主持军委、一个领导国防尖端科技、一个三野/华野的老首长,他们三位表态,其余1400位干部敢于反驳的少之又少。

比较欣慰的是,粟裕昔日麾下的三把尖刀“叶王陶”都顶住了压力,叶飞全程保持沉默,王必成正话反说,陶勇故意让首长出丑。他们的坚持原则,让粟裕没有进一步难堪。

还有张爱萍避重就轻、傅奎清满是含糊等等。在压力之下,能做到如此已是不易。只可惜这些三野的老部下当时级别不够高,影响不了会议走向,真正起到大作用的是萧劲光和叶剑英。

叶帅一直非常欣赏粟裕,会议初期他不便多言,但见火越烧越旺,他决定还是拉一把。

有次几个曾在华东工作过的干部都在指责粟裕,为表现积极他们互相插话,搞得会场乌烟瘴气。叶帅见很多人脸上不耐,意识到机会来了,便站起身问:你们在华东工作过,跟粟裕接触过吗?

这种没办法改变的历史,对方只得点头,叶帅接着道:那之前你们有没有发现他的问题?发现了知情不报吗?他是不是你们说的那种人,你们自己清楚。粟裕是有一点自满,让他改掉就好了嘛,没必要上纲上线。

由于叶帅地位高,那些人不敢说什么,腾起的苗头暂时就平息下去。有意思的,叶帅身上有个职务是军委副主席,批粟的军委会议都要通知他参加,后来只要叶帅到场的会,整体来说粟裕的处境都要好很多。

而萧劲光同样勇敢,每次只要让他发言,必然会帮粟裕说话,还说自己愿意为粟裕来做担保。这个态度,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一次会议间隙,毛主席就单独将萧劲光叫过去谈话。

主席问萧劲光对粟裕的看法,萧大将回答:我很熟悉粟裕同志,他不是那种人,我用人格担保!

主席听后点点头,先说:粟裕是一个很好的人,人品端正。接着又道: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当时有一顶扣在粟裕头上的帽子是“极端个人主义”,主席的“公私”之说其实就是在反驳。

萧劲光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主席的意思,于是在下次会议召开时,就将主席的话复述了出来,粟裕的处境得以转危为安。

这里就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军委扩大会议有1400多人参加,为何毛主席偏偏询问萧劲光的看法呢?原因有两个。

一是萧劲光为人正直,这点在全军闻名,他不会出于畏惧就附和别人,也不可能说违心的话。找他来,一定能听到肺腑之言。

二是毛主席并不想粟裕被彻底打倒,当年的情况非常特殊,主席想要在军中尽可能去除苏联影响,需要军委负责人彭老总的支持,因此主席也得在一些事情上站在彭老总一边。

粟裕是主席的爱将,主席希望点到为止,但不好公然跟彭总“打擂台”,就需要一个人代为转述自己的态度。思来想去,也就萧劲光最合适。

萧劲光跟粟裕1931年就同在红军学校中任职,1933年又一起在红11军中配合,两人关系非常好。

且萧劲光的性子直爽,有什么就会说什么,这样就不必担心面谈时他不敢说心里话,或回到会场不敢代为转述。萧劲光的品德有口皆碑,他说出去的话能让人相信,极具说服力。

事实证明,萧劲光没有辜负主席的期盼,他用行动帮助了粟裕。等粟裕再次做检讨时,就很轻松过了关,老搭档陈老总也算松了口气,粟裕说完第一个就站起身鼓掌。

其实身在高位,有很多事情也需要智慧去处理,哪怕主席想要做一些事、帮助一些人,也需要得到借助外力。

在粟裕这件事上,主席就很灵活,给了彭总等人发挥的空间,后又给台阶下,同时做到了自己所想的效果,不容易啊。

2 阅读: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