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拖拉机在非洲惨遭冷遇!销售比不过印度,是因为质量问题吗?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09-22 00:45:14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2019年时,非洲的赞比亚为了本国的农业发展与设施需求,面向全球招标80匹马力以下的中型农用拖拉机。

中国上海的德元公司对此次招标胜券在握,因为他们深耕非洲市场多年,认为此次招标西方农机企业没怎么响应,那么自己的中标几率便能够大大提升了。

然而令德元公司没想到的是,印度的马恒达公司也参与了此次竞标,并且赞比亚方面最终选择了马恒达。

那么印度的拖拉机有何不同?我国拖拉机没能中标又是因为什么问题呢?

中国印度拖拉机欲占领非洲遭滑铁卢

2019年,非洲国家赞比亚公开招标采购80马力以下的中小型拖拉机,原本预计中国企业能够轻松中标,没想到最终印度企业黑马夺魁,使中国企业尴尬收场。

事后,赞比亚买主比较了中印两国提供的样机后明确表示,无论从价格还是质量,印度拖拉机都优于中国产品,这结果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原因何在?

原来,印度拖拉机产业起步早,经验丰富,是重要原因,印度最大拖拉机生产商马恒达,成立于1945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批量出口,积累了深厚的国际化经验。

70多年来,马恒达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持续优化产品设计,将质量和技术视为企业发展核心,印度企业深谙“卖拖拉机靠品牌”之道,一直追求产品升级。

他们通过不断改进发动机、传动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性能,使印度拖拉机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得以提升。

同时,设计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使用环境,比如提高了产品的防尘防腐蚀能力,这些都让他们在非洲等新兴市场站稳脚跟。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拖拉机市场时间较晚,这次赞比亚招标,中国上海德元公司也参与竞标,但经验不足,最终败给印度老将。

更让中国企业没想到的是,印度拖拉机更贴合发展中国家使用需求,如小马力、耐用、易维修等,中国拖拉机侧重技术指标,不够关注市场落地。

以非洲为例,当地需求以耕地为主,不需要大马力,而中国拖拉机考虑更多大田机械化,与非洲实际不符。

在产品定位上,印度更市场导向,中国企业显然没有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产品设计过于理工化,没有体现对客户需求的理解。

放眼全球,印度拖拉机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印度拖拉机产量高达全球三分之一,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主要出口至美国、南亚和非洲国家。

相反,中国2021年出口额仅7亿美元,主要市场在俄罗斯等欧亚国家,曾经中国也试图向东南亚出口农机,但因不适应当地条件,全部被退回,中国农机在国际化道路上显然还任重道远。

“中国制造”正在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拖拉机领域,中国企业显然需要汲取印度的经验教训,找到突破口,改进产品设计思路,才能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当然,这需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通力合作,打通从设计到营销的全流程,在科技和人才上下足工夫,才能让中国拖拉机也像其他行业一样,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

印度拖拉机为何这么强?

印度的拖拉机制造技术之所以如此成熟,主要原因就是发展起步早、历史长。

1945年,马哈拉施特拉邦两兄弟在孟买创立了马恒达拖拉机公司,此后该公司逐步发展成印度乃至全球知名的拖拉机制造商。

当时的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马恒达兄弟的创业充满不确定性,但他们凭借远见卓识,抓住了印度农业迫切需要机械化的机遇,成功把马恒达打造成印度本土实力最强的拖拉机生产企业。

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力不足,财政极为困难,为了支撑农业生产,政府只能通过进口来获取必要的拖拉机。

直到1955年,我国才在河南洛阳建立第一家拖拉机试制厂,命名为“洛阳拖拉机试制厂”,开始自主研发生产拖拉机。

1958年,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拖拉机“东方红”号诞生,它装备6缸95马力高功率柴油机,最大牵引力达4500公斤。

“东方红”不仅承担了当时我国60%的农业机械耕作任务,还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和非洲多国,对发展农业机械化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全国各地建立起一些拖拉机生产厂,但多以小作坊形式存在,生产规模细小,产能和技术实力都较为有限,我国第一大型拖拉机制造厂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在长春建成投产。

相比之下,印度拖拉机工业化进程更为顺利,马恒达公司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印度最主要的拖拉机生产企业。

其拖拉机产量占整个印度市场的80%以上,到90年代,马恒达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十家子公司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业务扩展到汽车、机床等多个领域。

在对外开拓市场上,马恒达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重点面向非洲、东南亚的中小型农户推广价格低廉、使用简便的小型轮式拖拉机,深受客户欢迎,打开这些发展中地区市场。

相形之下,改革开放后,中国拖拉机需求增长迅速,但行业发展出现严重畸形,大量拖拉机制造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多是小作坊,盲目跟风投资,产能过剩。

各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展开恶性价格战,哄抬销量,还有一些企业仅靠政府补贴维持,不注重管理和技术进步,这些问题导致中国拖拉机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竞争力弱。

当前,我国拖拉机企业虽已超过2000家,但真正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仅100余家,因此,中国拖拉机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还任重道远。

我们需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加强行业监管,遏制企业只靠低价竞争的行为,使中国拖拉机重回技术创新和优质发展的正轨。

中国拖拉机的智能化之路

中国的拖拉机制造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十年前的农机补贴政策,极大促进了拖拉机产业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拖拉机产量已居全球第一。

2004年实施的农机补贴政策,使中国的农机进入了黄金十年,总产值和总动力在十年内暴涨,到2016年中国拖拉机的总产值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与印度Tafe、Escorts等老牌企业相比,中国拖拉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仍有不足。

中国拖拉机的无故障工作时长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直接影响了市场口碑,例如,国外主流拖拉机产品的无故障工作时长可达100小时,而中国同类产品只有50小时,这也导致在收割等关键时刻,中国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明显低于国外品牌。

有经验丰富的用户担心中国拖拉机各种小故障太多,质量不如20世纪8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老拖拉机。

中国拖拉机企业意识到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与印度不同,中国重型拖拉机技术长期自主探索,甚至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

2018年,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在科研院所支持下,推出国内首款无人驾驶拖拉机,实现自动化作业,标志中国拖拉机进入智能化时代,第一拖拉机厂还引进德国工程师,组建专门团队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无人驾驶系统。

浙江某公司开发的智能拖拉机可以通过APP远程控制,配备机械手臂和田间监测模块,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面向个性化需求,中国企业正在研发多种定制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以适应不同地形对性能的不同要求,同时,基础研究的重视也在加强,各种设备可自主供应,有望补足人才缺口。

尽管路还很长,中国拖拉机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还需时间,但中国企业正以开放心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推进自主创新。

中国拖拉机产业正由追赶者向领军者转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正在崛起,中国拖拉机在智能化道路上也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0 阅读:0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