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果之王”变成人人嫌弃的“恶果”,猕猴桃到底经历了什么?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09-23 23:15:13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猕猴桃曾被誉为“水果之王”,因为它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一度受到市场和消费者们的追捧。

可是近年来,猕猴桃却从“水果之王”变成人人嫌弃的“恶果”,甚至被人们戏称为“猕猴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猕猴桃的前世今生

猕猴桃,一种看起来像梨子,颜色像桃子的水果,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猕猴桃原产我国西南山区,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在诗人作品中,它首先作为一种庭院观赏植物出现,后来农民发现它是可食用的野生果实,会拿到集市上销售,不过在古代,猕猴桃还未真正进入人们的餐桌。

其实,猕猴桃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多个不同的称呼,如“羊桃”、“鬼桃”等,反映出人们对它认知的模糊性。

在《本草纲目》里,也提到猕猴桃“为猕猴所好”,这可能也是“猕猴桃”这个雅称的由来。

20世纪初,一粒猕猴桃种子被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带到了新西兰,在那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得以大规模栽培,并取名“奇异果”打入国际市场。

这种来自东方的奇异水果一时成为西方世界的新宠,各国媒体纷纷报道,其实,新西兰人起初将其命名为“中华鸟莓”,后来才改为“奇异果”,这一名称非常符合这种外观独特的水果。

在新西兰引种成功后,猕猴桃又被引回中国栽培,中国科学家通过改良培育,让它成为一种真正美味的水果。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猕猴桃生产国,云南、四川等原产区和湖南、湖北等加入后的主要产区,每年生产超过400万吨。

此外,中国科学家还培育出了黄心猕猴桃、红心猕猴桃等多个不同肉质和颜色的新品种,丰富了产品种类。

现代研究证实,猕猴桃含丰富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我们也在探索它的烹饪用途,制成果酱、果汁或加工成冰淇淋等。

事实上,猕猴桃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制作成果酱、果汁,加入沙拉,放在酸奶上,或制成冰淇淋,丰富了它在餐桌上的可能性。

曾几何时,猕猴桃被当作稀世珍宝,价格高昂,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炒作后,它似乎失去了昔日的魅力,变得人人嫌弃。

为什么变成了人人嫌弃的恶果

猕猴桃,这个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水果,曾经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被誉为“水果之王”。

然而,近年来,猕猴桃的口碑却日益恶化,甚至变成了许多人诟病的“恶果”,消费者纷纷抛弃,这一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商家过早采摘,导致猕猴桃未成熟

猕猴桃是典型的后熟水果,成熟期在每年9-10月份,但部分商家为赶早市、抢占销售先机,提前在7-8月就采摘果实,比成熟期提前1-2个月。

记者曾采访过成都某交易市场,6月底就出现大量猕猴桃,摊主坦言需要放3天才能食用,果肉较白,业内人士透露,有商家从5月底就收购。

过早采摘导致猕猴桃无法完全成熟,口感酸涩难以下咽,消费者买回来即使放置,也很难达到软化的程度。

这直接影响了食用体验,早采还会缩短果实的生长周期,无法积累足够的营养,运输及储存期更短,易腐烂变质,最终,消费者得到的往往是果实未熟、口感差的劣质猕猴桃。

使用食用化学合剂掩盖猕猴桃质量问题

为掩盖早采的质量问题,一些不法商家还使用各种食用化学合剂,如膨大剂、催熟剂、杀菌剂等,这些合剂能起到一时的保鲜作用,但长期残留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例如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变色、催熟,但也可能导致果皮变薄、果肉变软,硫酸铜具杀菌作用,却可能残留在果肉内部,膨大剂虽可增加果实体积,却含有毒性化合物,这些合剂的使用,将猕猴桃的天然品质进一步破坏。

连锁反应导致消费者弃如敝履

由于猕猴桃存在上述质量问题,很多消费者购买后,发现果实硬邦邦难以下咽,放置也无法变软,只能直接丢弃,他们对这样的劣质猕猴桃感到极度失望和反感。

一次负面购买体验,就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心理预期,认为猕猴桃就是“恶果”,以后再也不愿购买,这就出现了连锁反应,越来越多消费者谈猕猴桃色变,销量大幅下滑。

种植管理粗放,储藏后熟特性未掌握

部分猕猴桃生产者对这种后熟水果的特性掌握不足,种植管理粗放,为赶早市不顾后熟规律提前采摘,也不采取科学管控措施保证果实优质成熟。

还有的生产者为节省成本,过度使用化学合剂来弥补管理不善引起的质量问题,这些做法损害了猕猴桃的天然品质,也加重了消费者的反感情绪。

商家短视行为自毁声誉

一些商家为眼前利益,不择手段地早采、使用化学合剂,严重损害了猕猴桃的口碑,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使猕猴桃这个品牌声誉一落千丈。

品牌底蕴与声誉积累需要多年努力,但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被毁掉,一旦丧失消费者信任,要再次挽回就极为困难,商家的不法行为,使猕猴桃从“水果宠儿”沦落为“恶果”。

综上所述,猕猴桃从过去的消费者最爱,到现在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其主要原因在于商家的不法行为,如过早采摘、滥用化学合剂等手段。

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使猕猴桃这一品牌声誉跌入谷底,相关方面需要深刻反思,采取措施提高种植管理水平,恢复猕猴桃的美誉,才能重建消费者信任,赢回市场。

让猕猴桃重回王座的三管齐下拳

近年来,我国猕猴桃行业质量问题频出,尤其是早采猕猴桃导致糖度远低于标准的情况屡见不鲜。

据报道,去年河北某地的猕猴桃糖度仅有6-7度,远低于行业标准的12度,可见早采问题之严重,而这种现象客观上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也使猕猴桃从“水果之王”跌落至“被消费者抛弃”的地步。

如果想要使猕猴桃重建口碑,恢复消费者信任的话,那么就需要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采摘标准,设立检查机制,禁止未成熟的青果流入市场。

广大果农要自觉抵制早期采摘的不良风气,科学合理地延缓果实成熟期,只在果实完全成熟时再采收,可采购便携式糖度计,定期测试果实成熟度,也可以采用套袋等科学方法,延缓成熟期。

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时也应学会辨别优质猕猴桃,从外形、颜色和果脐三个方面可以判断,一般来说,个头适中的圆润果型、表面呈现褐色、果脐较为平缓或略凹的猕猴桃最佳,正确的消费选择也会对生产方形成正向激励作用。

前几年特别流行红心猕猴桃和黄心猕猴桃,这种果子的甜度比传统的绿心猕猴桃高,适合喜欢吃甜食的人。

但红心猕猴桃的产地大多是四川,另外河南和陕西也有一些,黄心猕猴桃则基本都是四川蒲江产的,这两种猕猴桃的早采情非常严重,买一箱坏一箱的情况很多见,导致猕猴桃的忠诚粉丝都脱粉不吃了。

想要重新把销量做上去,只能从质量上入手,一是禁止早采,让果子自然熟,二是禁止使用膨胀剂催大水果,三是提高种植技术,在嫁接、授粉上下功夫,四是相关部门要提高检验标准,为消费者把好关。

只要监管到位,行业规则健全,企业品控严谨,消费者明智选择,就能令猕猴桃重回春天,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

毕竟花再多的钱打广告,都不如消费者的转介绍效果强,一旦看广告上当就不会再信了,自己吃着好,才会反复购买。

无论什么产品,都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只想做一锤子买卖的,只有亏本的下场,毕竟,培植果树的成本很高,果树生长也不是一两年的事,得源源不断地有生意上门,商家才有的赚。

猕猴桃这样优秀的水果,希望质量回升后,能拿回它水果之王的宝座,让消费者和商家达到共赢的效果,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1 阅读:672
评论列表
  • Jojo 3
    2023-09-25 22:50

    不良农户卖未长成的猕猴桃也是因果之一,别搞的自己很无辜,恶农加恶商破坏起一条产业链是毁灭性的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