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据世界银行的相关预测显示,等到 2050 年之际,全球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将会达到令人咋舌的 34 亿吨之多,相较于 2016 年而言,其增长量预计将达到约 70%。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20 年仅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 2.35 亿吨,相比 2010 年,近 10 年间增长了约 49%。经济高速发展正在遭遇垃圾围城的困境,因此也催生了多种多样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比如填埋、焚烧、资源化处理技术。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的比例分别约 64%和 34%;2021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的比例为 20.97%和 72.55%。垃圾焚烧是当下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生活垃圾综合资源化处理方式正在萌芽。
数据中还表明2004 年、2010 年、2020 年、2030 年我国垃圾处理(焚烧+填埋)年 CO2 排放量分别为 4041 万吨、5021 万吨、-518 万吨、-4256 万吨。那么,实际上“填埋、焚烧、资源化处理”三大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碳减排效益又是怎样的?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碳减排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刊》在2022年,根据《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 (2022年)》排放系数,以及参考丹麦大学开发的EASEWASTE/EASETECH 模型分析方法对各种生活垃圾三种末端处理方式的碳减排效益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① 在填埋为主、沼气部分回收发电的情景下排放当量为 0.61 吨 CO2/吨垃圾;
② 在焚烧为主、灰渣填埋的情景下排放当量为-0.12 吨 CO2/吨垃圾,相比填埋处置,垃圾焚烧发电碳减排效益明显;
③ 在资源化为主,即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筛分后,厨余垃圾厌氧发酵、可燃垃圾焚烧、其他垃圾填埋处理的综合处理方式,该情景下排放当量为 -0.068 吨 CO2/吨垃圾。较之混合垃圾焚烧,碳减排效益虽然所下降,但对垃圾筛分的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后,碳减排效益将比焚烧更高。以塑料为例,虽然在回收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但是回收利用后带来的排放当量为-0.24 吨 CO2/吨垃圾。
由此看来,生活垃圾末端处理方式中,回收资源化处理的比例越高,所带来的碳减排效益就越高。
但面对成分复杂且种类繁多的城市生活垃圾,要达成高比例的资源化处理着实并非易事。以东部沿海各城市为例,餐厨垃圾所占比例在 52.8% 至 65.3% 之间起伏波动,废纸垃圾的占比在 3.5% 到 11.9% 之间变化,橡塑垃圾的占比则于 9.9% 至 19.1% 之间上下浮动,其中还杂着难以准确分类的混合垃圾、金属废弃物等等,这使得对其进行精准分类和高效资源化处理面临诸多挑战。
斯瑞德——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系统
国内北京一家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却在这片垃圾围城的困境中给出了不一样的答卷。
北京该处理中心引入了先进的斯瑞德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系统,以一种放大固废垃圾价值的视角出发,通过多项新颖的“破碎、筛分、AI智能分选、风选、磁选”等固废垃圾处理技术,将生活垃圾中的金属、重物质、可再生塑料、有机厨余垃圾等等分选出来,并将生活垃圾中大部分低值可回收资源,如废塑料、废纸、泡沫等,制备成RDF替代燃料。
其产出资源及循环用途:
① 塑料瓶等塑料制品,用于循环再生成PE颗粒;
② 各类金属,用于熔炼回收;
③ 高热值的RDF燃料,用于水泥厂、发电厂等燃煤企业的煤炭替代。
④ 有机厨余垃圾,进行发酵堆肥或用于园林绿化的土壤改良。
作为北京首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的综合处理线,不仅实现了生活垃圾80%以上物质,变成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而且有效的减少了垃圾的填埋量和焚烧量。据估计,每年可节约填埋场30万吨、焚烧场45万吨的垃圾处理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万吨。
这样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方式,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提供了一个极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