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15:特斯拉车主联名上诉,FSD存在欺诈,6.4万买了个寂寞?

夏启铭说汽车 2025-03-18 17:33:52

你愿意花6.4万元买个“梦想”,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自动驾驶”梦想吗?  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就是一个现实版的“皇帝新衣”,它披着科技光环,却可能让你付出高昂代价,最终收获的只是一场虚幻。2025年“3·15”消费者权益日,15位特斯拉老车主发起的集体维权,让这场“自动驾驶”的闹剧彻底曝光在公众视野下,也引发了我们对智能驾驶行业泡沫的深层思考。这不仅仅是特斯拉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安全隐患以及监管缺失的综合体现。

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自动驾驶是未来出行的终极形态。科技公司用各种炫酷的宣传片,描绘着未来交通的无限美好: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自动行驶,轻松避开障碍物,甚至能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流畅穿梭,让你在车内享受舒适和自由,彻底解放双手,把时间留给自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目前市面上所谓的“自动驾驶”,大多只是L2级辅助驾驶,也就是需要驾驶员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与宣传中“无需人工干预”的“完全自动驾驶”相去甚远。

特斯拉FSD 的宣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宣称可以“无需人工干预”,实际效果却只是辅助驾驶;后来宣传语改为“智能辅助驾驶”,却对已经购买该功能的消费者没有任何补偿措施。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吗?  6.4万元的选装费,买的是一个虚假的承诺,一个被无限放大的科技梦想。

这并非个例。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统计,2019年至2024年间,新能源汽车领域共收到4161宗有效投诉,其中智能驾驶系统问题占比超过27%。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更令人触目惊心: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的投诉达1124条,系统误判、功能失效和夸大宣传成为三大焦点问题。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智能驾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消费者权益不断受到侵害。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安全隐患。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间,特斯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相关事故达736起,许多事故都是由于系统误判路况导致的。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事故发生在中国这样道路状况更加复杂的国家,后果将会更加不堪设想。复杂的路况,频繁出现的行人、非机动车以及各种突发事件,都对智能驾驶系统的算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的技术水平,显然还无法应对所有情况,这使得智能驾驶系统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风险。

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的过度营销。为了获得市场份额,许多车企不惜夸大宣传智能驾驶技术的水平,使用“解放双手”、“自动驾驶”等具有极强诱导性的词汇,误导消费者对技术能力的认知。一项调查显示,高达23.6%的消费者误以为现有的智能驾驶技术能够实现完全脱手驾驶。部分新势力企业甚至将研发预算的35%用于营销,而实际技术迭代速度却落后于宣传承诺12-18个月。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不仅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严重阻碍了行业技术的健康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行法律法规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监管还存在不足。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驾驶员为主要责任主体,但在实际事故处理中,78.3%的事故最终责任由用户承担。车企利用用户协议中的免责条款,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这无疑是不公平的。此外,车辆数据通常存储于车企云端,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取证困难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难度。

行业乱象的产生,与监管机制的缺失有很大关系。然而,好消息是,监管部门正在积极行动。2024年9月实施的《汽车软件功能安全认证规范》,首次将智能驾驶系统纳入CCC强制认证范畴,并对算法误判率、极端场景覆盖率等指标进行实测,对虚假宣传企业实行“一票否决”。2025年推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指南》则明确要求企业披露智能驾驶系统边界信息,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表述,违者将面临最高销售额5%的罚款。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倒逼企业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务实。特斯拉在维权事件后迅速上线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将脱手报警响应时间从4.2秒缩短至1.5秒,就是对监管压力做出的一种回应。

除了政策监管,企业自身的责任重构也至关重要。从产品研发到销售、售后,企业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销售环节,应建立清晰的智能驾驶功能分级披露制度,避免模糊化宣传;在售后服务方面,可以推出用户培训课程,提高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和使用水平;在事故处理方面,可以建立第三方数据存证平台,确保证据链的完整性,方便消费者维权。一些车企已经开始尝试这些做法,比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明确标注了适用场景,小鹏汽车推出了“智驾安全考试”,蔚来则设立了第三方数据存证平台。这些举措虽然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为构建责任闭环、保障消费者权益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随着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55.7%,行业亟需建立新的价值衡量标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评估智能驾驶技术的水平,不能再仅仅依靠营销宣传来引导市场。将每10万公里人为接管次数控制在1.2次以下,这或许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技术指标。  那些将“完全自动驾驶”作为营销筹码的企业,最终只能透支整个行业的信用,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利益。

2025年,智能驾驶行业已走到关键分水岭。政策监管的完善、企业自律机制的建立以及消费者认知的成熟,这三者共同作用,才能催生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行业生态。   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方向盘后的人类始终应是安全底线的守护者。只有当车企真正意识到,诚实地标注“本系统需驾驶员全程监控”才是智能驾驶走向成熟的开始,消费者才能安心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而不必担心被割韭菜,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我们期待一个真正的“自动驾驶”未来,但这个未来,需要建立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以及诚信经营的基础上。

0 阅读:197
评论列表
  • 2025-03-19 11:40

    哈哈!连FSD基础版的辅助驾驶都收费3.2万!最搞笑的是,马斯克的FSD都吹了10年还没落地,一群特孝犬、买办高管到现在还在舔马斯克的屁股

  • 2025-03-18 20:50

    我都觉得要投诉,凭什么花了 6 万 4,国家还不让放开

    哎妈呀 回复:
    因为它真不能开,不会开

夏启铭说汽车

简介:夏启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