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新华社转发了半月谈的评论文章《半月谈丨一亩羊肚菌“吃”掉千斤麦,富民产业急需节粮技术》一文。在文章中,通过记者的深入走访,了解到农民种植一亩羊肚菌需要消耗1000斤小麦,并由此得出了“只有羊肚菌少“吃粮”、不“吃粮”,才能兼顾产业增收效果和粮食安全保障,也才具备在全国大规模种植的牢固基础,更广泛地惠及农民群体”的结论。
图片截取自新华社
而与文章观点大相径庭的是,在该文章的评论区,广大网友的意见几乎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对于记者的文章观点进行了批评。
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评论:
图片截取自文章评论区
请注意,老樵的截图是没有删减的,这说明了大家的看法出奇的一致,这是不多见的。
我们相信记者的初衷是好的,呼吁改进羊肚菌的种植技术,实现节约粮食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恰恰却是文章观点引起普遍反感所在。
一、记者的观点看似正确,实则属于“操心过度”皇皇大论自然谁都能说,谁都会说,然而需要看事情、看情形。农民能够找到一条合理合法的致富之路本就不易,能够靠着一个农业项目大幅增加收入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农民满意、地方满意,皆大欢喜,记者又何必去操心呢?
“在采访中,一位县委书记表示,县里进行产业帮扶时更多考虑了经济效益,没认真考虑粮食消耗过大的问题”。
以上是记者文章中的原话,老樵认为这位县委书记的说法和做法都是正确的。面对官媒记者会的采访,这位县委书记的回答很诚恳、也很实际,也显示了这位书记的管理格局。
图片来自图库
二、怎么处置自己所种的粮食,农民自己才有发言权农民自己的地,自己种的粮,收获的粮食所有权自然归于农民。怎样处置自己种植的粮食是农民的合法权利,我们不能动辄就把粮食安全问题与农民联系起来,这是狭隘和不客观的。
以目前的粮食价格,1000斤小麦不过1000多元,如果能将其有效利用并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这有何不可。我们不能因为考虑到粮食安全就不顾农民的收入、不顾农民的权益,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除非能给出更好的出路。
图片来自图库
而半月谈的文章也显示记者在采访中,“受访专家表示,找到一个农民增收效益好的特色产业不容易,应积极帮扶和引导,使其既利当下,更利长远”。
其实专家面对记者的回答已经很委婉了,言外之意就是农民找到一个致富之路不容易,应该帮扶和引导,这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好事,却唯独闭口不谈耗费粮食的事。面对记者不成熟的采访,专家也感到无奈,但又不能不有所说法。
图片来自图库
三、在农民合法增收的“鸡蛋”中去“挑骨头”,是不成熟的表现当前,三农问题是国家头等大事,2023年的一号文里更是明确了当前工作的重心和难点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而如何实现农民增收一直是各地各部门绞尽脑汁的问题。
当农民突然有了合法有效的增收项目,我们应该大力扶持和鼓励,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农业项目既惠民、利民、环保,更合法、合理、合情,又有什么值得挑剔呢?
作为重量级媒体的记者,应该把目光放在三农问题的高度,放在农业增收的高度,而不应把目光盯在农民的一亩三分地里,这不是官媒记者应有的格局。
<本文到此完结>
以上仅代表作者一家之言,如有偏颇,烦请斧正。如果您对于本文内容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我是老樵,我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