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0日上午,市委书记张士儒在宣传部长张广琦陪同下视察保定报社。在参观了编辑部、 印刷厂之后,到办公楼三楼会议室和报社领导座谈。张士儒在座谈会上讲话,我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他语速太快时,我记录得不完整,但基本意思都有了。记录内容如下(未经本人审核):

看看大家,也看看你们的设备,看看你们的工作条件。
报社、电台、电视台,工作质量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五中全会、党代会精神贯彻得很好,社会、机关都有感觉。这次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你们的四论弘扬保定精神,每论都有一个重点,把整体精神分解细化,写得很好,及时地把市委思想宣传出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统一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树立一个精神,要有一个理解、实践、丰富完善的过程。省五次党代会提出学习张家港精神。保定精神也提了很久,经过反复认识,这次才正式宣传。一个市需要一种精神,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一个单位需要一种精神。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是把有形无形的东西结合起来。没有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的民族。保定情况千差万别,把全市人民调动起来很不容易。保定精神的宣传还有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围绕产生、作用、效果,还可以做文章。
报社、电台、电视台,是党的工作部门,现在是主要宣传渠道,精神文明建设承担重要责任,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反映呼声,是沟通渠道。保定精神就起到了加固的作用。要把保定精神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通过深化群众的实践经验,形成指导全局的东西。
现在还需要办些产业,报社、电台、电视台也是一种产业。特别是五中全会提出,增长模式转变,提高人的素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竞争。在快速的信息社会,生活、学习、经营都需要准确的信息渠道。因此,报社、电视台、电台都需要改进传播手段。
从喉舌作用角度,新闻单位是市委、政府的重要部门,能量很大,利用它,及时地把大家精力凝聚到党的工作中心上来,这就是生产力。
有线台设备不错,办公就那么回事,因陋就简。报社设备条件不错,办公条件一般,但比有线台好多了。电视台、报社以工作为重,事业为重,先把工作干好,创造条件,再进一步改善条件,这种精神可嘉。保定市比较穷,15.9亿的收入。你们这些部门应该给予拨款,可保定现实做不到。到涞源国家级贫困县,一个村80多户,相当穷。
希望报社、电台、电视台都能办成全省、全国一流的,不能与市的规模不相称。现在发展经济,有了钱再改善。这块有什么要求,道义、精神可以给,钱还得自己创收。我们给政策,自己改善改善。
干打垒是一种精神,要通过干打垒发展自己,关键把以后的事办好。到阜平去看,信号都传不好,保定电视台(二)全国的频道中最不清楚。
报社合并,报社增加了晚报。一定要顾全大局,从国情出发把事业办好。
合并初期工作比较多,班子首先要建设好,一班人系统学习,要团结、理解、支持,这很重要。工作上要多补台,多提示。
队伍建设方面,现在知识更新快,新政策每天都有,记者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中央政策、特色理论、党的基本知识,使政治素质达到能把握大局、方向的水平,再加强业务建设,通过提高业务素质,写出好的作品。
听说报社发行在保第三,争第一、第二,1100万人口,这么大的空间有发展余地。
希望你们,为六分之一工程多做工作,多做贡献,多思考,多提建设性意见。
内参记者很厉害,很敏感,掌握基层的东西很多。真正的经验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及时发现,提炼,升华,这样就能起到应有作用。了解基层情况,新闻是个重要渠道,你们要多当参谋。
地市合并的这段时间,安定,稳定,大家做了很多工作,围绕中心,宣传党的政策,稳定人心,上下沟通,起到很大作用。
市七届党代会,六分之一框架清楚了,保定精神也有了,下来就是怎么把这套东西落实好。
最近讲张家港精神,我在公安局讲,这种精神确实了不得。
你们也要自加压力,保定日报、保定晚报,能不能在全省率先争第一,全国不落后?
你们要团结,大家能在一起合作,很不容易。

张广琦部长也讲了意见,他说,张书记来,是关心爱护。你们要转达给全市人民。队伍建设还要加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不行,工作就搞不好。要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在耳目、喉舌、参谋、助手作用中,你们耳目、参谋作用发挥得不理想。要随时掌握群众脉搏,及时提供情况,弄清源头,提出解决办法。
视察结束后,张书记和张部长还和报社领导,在办公楼下合影。

张部长要求我们把张书记的关怀,转达给全市人民,自然就要发消息。我撰写了这条消息,内容如下:
张士儒在本报指导工作时要求
新闻单位要在全省争第一
本报讯 (记者 苑战国)11月10日 上午,市委书记张士儒在宣传部长张广琦陪同下到新闻单位检查指导工作。张士儒希望我市的新闻单位能在全省争第一,在全国争先进。
在视察有线电视台之后,他们来到保定报社。他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编辑部、印刷厂,并与大家亲切座谈。
张士儒认为,新闻单位的工作比过去有很大改进,特别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宣传,跟得紧,质量明显提高。并对本报《论弘扬保定精神》一组社论,给予充分肯定: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统一意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希望新闻单位能够围绕发挥保定精神的作用,继续做好文章;通过深化群众的实践经验,形成指导全局的东西;增强政治意识,引导好舆论,把群众的注意力凝聚到党的中心工作上来。
他认为,保定的新闻事业还应有大的发展,才能与保定的地位相称。在这方面市里会给予政策、精神、道义方面的支持。但主要还得靠新闻单位自己去努力,依靠自己来改善条件。
他要求,地市新闻单位合并后,首先要把班子建设好,要搞好团结,相互间多理解,多支持,多补台,多提示。要加强队伍建议,全面提高编采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努力工作,使事业有大的发展。要学习张家港精神,自加压力,在全省争第一,在全国争先进,为“六分之一工程”多做贡献。
张广琦要求新闻单位,当好市委的耳目、喉舌,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这条消息刊登在了1995年11月13日的《保定市报》。但位置不高,在一版中部。头条位置是新华社记者杨新河撰写的报道保定市重大先进典型纺织厂厂长马恩华的稿子,报眼是张士儒上街调查物价的小通讯,小通讯下面是我为配合这篇稿子特意撰写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张书记视察报社的稿子则排在了评论员文章的下面。

这篇评论员文章,主要讲的是自我加压,要领导带头。具体内容如下:
一级做给一级看
一级带着一级干
自从地市合并以来,市委书记张士儒、市长么金锋没有休过星期天。除加班加点召开重要会议之外,他们还抽时问深入到工厂、农村、商店、学校,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指导工作……本月12日,张士懦在两节到来前夕,为了不因物价波动影响群众生活,深入市场了解物价行情,研究谋划平抑物价的措施。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昭示各级领导干部,要使保定精种发扬光大,开花结果,就得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
“唯全局是举,唯事业是重,唯一流是争,唯振兴是图”的保定精神,其核心是自我加压,事争一流。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保定精神,首先就得当好自我加压的模范。勤奋工作,顽强拼搏的动力,不仅来自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也来自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工作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干劲。因此,我们全面实施“六分之一工程”,就必须象张家港人那样,敢于自我加压,向高标准看齐,向最高峰攀登。而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谋划全局、确立方向的重任,只有率先确立一流的工作标准,才能推动整个事业朝一流水平发展。另外,群众的热情只有得到领导的支持才能持久,而这种支持首先就是带好头,做表率。只有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才能上下一心,形成振兴保定的巨大合力。
正因为如此,各级领导干部自我加压的立脚点,就得放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上来。要通过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把心与群众贴在一起,使广大群众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的工作。从而使自己肩上的压力,层层分解,使领导干部的自我加压,变为广大群众的自我加压。
领导干部是否率先自我加压,主要的不是看他的讲话、表态,而是看他的实际行动。那些嘴上争一流,实际混日子;那些要求别人以大局为重。自己对名利斤斤计较;那些表面忙事业,实际趁机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的领导干部,必须济醒地看到,保定已经没有了可以这样混下去的环境。
市委书记张士儒在自我加压方面,已为大家做出了表率,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准备如何呢?

不久,张广琦部长要求再为“论弘扬保定精神”的社论,续写之五,内容也是弘扬保定精神,领导要率先垂范。我安排谁写的已忘了。内容如下:
“向我看齐”,共图大业
——五论弘扬保定精神
怎样以“唯全局是举、唯事业是重、唯一流是争、唯振兴是图”的精神凝聚人心,使全市人民全身心地投入建设经济强市的伟大工程?张士儒同志最近在学习马思华事迹座该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向我看齐”的勇气和能力。
“向我看齐”,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领导干部,发挥“个人影响权”的表率作用,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上下一心,共图事业振兴的格局。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地市合并后,新的市委已勾划出到本世纪末实现“六分之一工程”的蓝图。要使这一蓝图变成现实,需要一支在政治、业务等方面都有较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去发动组织全市人民勤奋地工作。这是历史赋子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各级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大考验。
“向我着齐”,让群众看的是什么?首先是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框架刚刚建立还很不完善,许多改革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摆在我们面前。克服这些矛盾,带领群众争创一流工作,首要的一条,是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好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政治上同党中央、同新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以全局观念,创造性地谋划好工作思路,这样,才能带动周围的同志,形成统一的意志,满怀信心地步调一致地前进。
“向我看齐”,不是让群众看“军士战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不是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不是看大小“王宝森”们的丑恶行径,而是让群众看到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崇高的道德和精神。唯此,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荣誉观、生死观,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以人格、党性的力量,树立领导干部的威信,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这一点,焦裕禄、孔繁森、马恩华已作出了榜样。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榜样的世界观和事迹,认真对照和检查自己,找出差距,自我改造,以求完善。
“向我看齐”,还要让群众看到领导干部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实际支撑点,不熟悉业务知识或对业务知识浅尝辄止,就会像“盲人骑瞎马”,就不可能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把握大局做出正确的决定,进行正确的部署,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领导干部成为专家、内行的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需要指出的是,业务能力并非单指专业能力,它还有一个广义的范畴,即综合业务能力。这不仅对县、(市)、区、委、部、局的领导干部而讲如此,对基层的领导干部来说也是如此。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干部的业务能力,除其分管的业务外,还要看其协调、配合能力,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其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所发挥出的能力。现在有些干部甚至是主要的领导干部,还未认真研究过经济理论和经济工作,有的连“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经济常识概念都搞不清楚,以致在讨论制定重大决策中形不成共识,在实施决策中形不成合力,这也是业务能力差的集中表现。很难想象,这样的干部能够带领群众搞好经济建设。
除此,领导干部让群众“向我看齐”还必需克服懒情和消极情绪,树立自加压力、事争一流的精神;克服狭隘的小团体主义观念,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克服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官僚习气,继承和发扬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克服华而不实、搞花架子、追求表面效应的形式主义倾向,讲求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工作的唯实作风,等等。 总之,“向我看齐”,“我”是先决条件,看齐,是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的手段和目的。让群众看什么?学什么?这是张士儒同志向领导干部提出的一个大有文章可作的命题。每位领导干部只有“一日三省吾身”,时时处处,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改造自己,经受住群众“看”的考验,才不辜负市委领导提出的“向我看齐”的殷切期望,带领群众,形成万众一心共图振兴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