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三丰习武百年,不如张无忌练功几年?你看九阳真经别名叫啥

耳东游文 2024-11-11 00:38:57

《倚天屠龙记》虽是“射雕三部曲”的完结篇,剧情承接“双雕”,但此时的武林格局却早已不像当年那般。

或许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华山派,因此取消了“华山论剑”的传统,这个时代也就没了所谓的“五绝”,可以说从明面上来看,这个时代只有一位武林至尊,那人就是武当派的祖师爷张三丰。

(张无忌、张三丰剧照)

不过到了倚天正篇故事的末尾,张无忌与张三丰孰强孰弱就难说了,其实从势头来看,张无忌超越张三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甚至很有可能已经超越了,所以凭什么?难道可以不讲逻辑,只因为张无忌是主角就能如此飞速成长?

或许金庸早已给出了解释。

一、一代宗师张三丰

金庸的故事之所以能在数以万计的武侠小说里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的故事逻辑严谨。

张三丰能成为一代宗师其实是有据可循的,若你没读过原著,多半不知道,早在《神雕侠侣》原著最后一回中,张三丰就登场了,只是那时的他还叫张君宝。

他是随恩师觉远大师一同登场,此时的他虽然还只是个愣头青,却早已随觉远一同修炼九阳真经多年,但并未熟练掌握其中的奥秘,只能说是触及了皮毛。

接着他又得到了杨过指点的鹿死谁手、四通八达、推心置腹这几招,哪怕这谈不上是绝顶神功,却也让处于懵懂期的张三丰开了窍,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宗师打下了基础。

(张三丰剧照)

接着《倚天屠龙记》中提到这么一段设定:“张三丰直至七十岁后,武功大成,方收弟子,因之他自己虽已九十高龄,但七个弟子中年纪最大的宋远桥,也是四十岁未满,最小的莫声谷更只十余岁。”

你看,他是典型的厚积薄发,他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习武,这样一个刻苦习武的人,甚至还是有点儿天赋的人,如何能不成为顶尖高手?

二、后来居上的张无忌

再看本作的主角张无忌,他的成长历程只能用离谱二字来形容。

都说《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和虚竹是“天龙二挂”,其实张无忌才更像是开挂之人。

张无忌的习武之路不要太顺畅,早年间他跌落山崖,却意外在苍猿的肚子里得到了《九阳真经》,那经书是由斗酒僧所创,并且是在那僧人从王重阳那里借阅了《九阴真经》之后才有感而创,光从这点来看,就足以证明其中的武功有多精妙了。

那九阳神功带来的最直观的提升就是让张无忌有了源源不断的内力,而在金庸的武侠世界观里,内力深厚就是修炼一切武功的根基。

接着在明教的密道里,张无忌又在阳顶天的尸体旁找到了乾坤大挪移的心法,这武功与九阳神功堪称绝配。

(张三丰、张无忌剧照)

书中就提到一句:“这时那拳诀在心中流动,当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要知天下诸般内功,皆不逾九阳神功之藩篱,而乾坤大挪移运劲使力的法门,又是集一切武功之大成,一法通,万法通,任何武功在他面前都已无秘奥之可言。”

等于说有了这两招之后,张无忌修炼任何武功都是手到擒来。

到了武当山一战,张无忌又得到了张三丰的传功,那凝聚了张三丰百年心血的太极神功堪称一绝,它让修炼者能够做到以柔克刚,如此一来,天下各路刚猛路子武功在张无忌面前也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的圣火令神功也绝不是锦上添花的存在,此招除了出招诡异莫测之外,甚至还能改变修炼者的心性,张无忌的性格软弱,哪怕是面对敌人,他也无法做到心狠手辣,而这邪功刚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比如他与三渡交手时,书中就提到过这么一句:“张无忌自得圣火令后,初时照练,还不觉如何,此刻乍逢劲敌,将这路武功中的精微处尽数发挥,心灵渐受感应,突然间哈哈哈仰天三笑,声音中竟充满了邪恶奸诈之意。”

(张无忌练功剧照)

所以张无忌的四大神功没有一招是多余的,他们相辅相成,造就了张无忌的强大。

以至于张三丰在武当山接受张无忌的治疗时,就感慨这小子的实力已不在他之下。

其实张三丰拿拥有百年功力的自己去与这后生对比时,就等于是变相承认自己被这后生超越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凭什么?

毕竟张无忌光有武功配置,没有时间的历练,不该如此强大才是。

答案或许就出在《九阳真经》上。

三、九阳真经的别名

张三丰的崛起其实也是源于那《九阳真经》,他除了少年时期就随觉远学过一部分九阳神功之外,后来又在觉远临终前继承了一部分,但他所掌握的九阳神功始终是不全的。

(觉远剧照)

他只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与九阳神功融合,继而创出武当九阳功,说白了,就是九阳神功的残次品。

但这就是张三丰毕生钻研的方向了,因此他才会在百岁高龄创出“纯阳无极功”,他追求的,其实一直都是走“阳刚路子”的武功。

而这即是问题所在。

张无忌翻开《九阳真经》之后,就看到了那经书作者提到自己创作这秘籍的心路历程。

说是:“他不说自己姓名出身,只说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某日在嵩山斗酒胜了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得以借观《九阴真经》,虽深佩真经中所载武功精微奥妙,但一味崇扬‘老子之学’,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于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经》的行缝之中,以中文写下了自己所创的‘九阳真经’,自觉比之一味纯阴的《九阴真经》,更有阴阳调和、刚柔互济的中和之道。”

(九阳真经)

你看,这经书虽叫“九阳真经”,但其实是阴阳互济的,所以张无忌也说了,这经书的真名应该叫“阴阳互济经”。

显然,他的理解是超越了张三丰的,一个是只追求“阳”,一个追求阴阳互济,二者的起点就不一样,张无忌能超越师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0 阅读:22

耳东游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