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年前,也就是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美国做出了大幅提高关税的决策,这一举措对全球经济和美国自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一段繁荣期后,出现了生产过剩等问题。1929 年,美国股市崩盘,经济陷入大萧条。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减少进口产品竞争,1930 年 6 月,时任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对大约 2 万种进口商品大幅提高关税,使美国进口关税平均税率飙升至 55% 左右。
这一决策初衷是好的,却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其他国家纷纷采取报复性措施。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贸易伙伴都对美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由此兴起,国际贸易秩序遭受重创。美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困境,出口额急剧下降。从 1929 年到 1933 年,美国出口锐减 69%,对欧洲贸易萎缩了 2/3。其次,国内物价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进口商品价格因关税提高而大幅上升,本土企业也因缺乏竞争,提高产品价格。普通民众购买日常用品的成本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下降。而且,美国国内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失业率飙升。由于出口受阻,许多依赖海外市场的企业不得不减产裁员,失业率从 1930 年法案实施时的 8.7%,在 1933 年飙升至 24.9% 的历史高位。
面对经济持续恶化的局面,美国政府开始反思。1934 年,美国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案授权总统与外国政府谈判并签订贸易协定,相互降低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紧张的贸易关系,美国经济也逐步开始复苏。
美国 100 年前大幅加征关税的决策,最终以惨痛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为代价。而后通过政策调整,降低关税,才慢慢走出困境。这一历史事件也警示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往往会适得其反,开放合作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