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匈战争,汉武帝的个人意志还是国家意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

歪史 2024-03-31 19:01:45

两个势力,国家之间,只有两个路可以走,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和平共处,任何时候,主战派和主和派都会共存,但是永远不会势均力敌,汉匈之间也不例外,双方之间选择战争或者说和平都是从利益出发,最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办法。

在汉武帝之前,对匈奴因为刘邦的原因,主和派占据主导,期间主战派几乎不能发言,一直导汉武帝时期才改变这一大势。汉武帝本人也是完成了自己任内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他对汉朝的考试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是他那个时候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从马邑之谋开始得汉匈战争,第一阶段经过15年的彼此征战,汉朝击败匈奴,掌握战争主导权,漠北之战以后,匈奴受到重创,已经无法南下威胁汉朝,可以看作是汉武帝的对匈战争取得胜利,而且战果辉煌。

从刘邦时期的白登山之围到后期烽火甘泉,汉朝立国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之中,匈奴对汉朝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尽管多次和亲,但是收效甚微,一个女人无法约束匈奴人南下牧马,而且朝中自从白登山之围后,主和派占据绝对的上风。

吕后当政时期,妹夫樊哙言语中主站都被主和派以刘邦本人都战败而挡了回去,其他的主战派更加无力争锋,即使冒顿单于调戏吕后,后者只能忍气吞声,因为首先自认为打不过,所以最后还是息事宁人选择和亲。

这种事情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和亲成了对匈奴人的绝对政治正确,有刘邦的先例摆着,和亲成为代价最小的一种应对办法,送出一个宗室女人,换来一阵清闲,反正老刘家的人能生是众所周知。

对于朝堂之上的主和派来说,他们既最大范围的杜绝了匈奴犯边的可能,而且花费更少,毕竟主战派历来没有成功的先例,而且可能出现的风险他们无法承担,毕竟,自有认知中,没人能够比高皇帝更加雄姿英发。其他人根本没有来由挑战。

当然,没人挑战不代表没人不想改变,对匈奴的主战派实际上一直在,脱胎于秦朝郡公爵制度下的汉朝,获得军功依然是阶层飞跃的唯一通道,不过,汉家草创,需要完善的事情很多,对于皇帝来说,凡事都有先后。

刘家皇帝采用的先后顺序非常清晰,而且每一次选择都是很正确,可以概况为攘外必先安内。

刘备立国之初,首要目标是解决国内民生问题,另外要解决异姓诸侯王,还有同姓诸侯王。前者因为战乱导致的生民惨遭涂炭,后者因为反抗项羽而做的政治让步,另一个是刘邦为了稳定天下而采取的办法。

随着刘邦天下底定,他选择了首先解决诸侯王,于是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都在刘邦任中解决。继任者惠帝以及吕后当政时期主要选择休养生息。

后来的文帝依然坚持这一政策,他还遇到了新的难题,开国功勋集团的异军崛起让他不得不平衡朝堂,不得不承认文帝权谋非常出色,船过水无痕的自己掌权,到景帝时候,刘氏天下已经稳定,同姓诸侯王成了最大的隐患,于是七国之乱在景帝任中被平定。

到这时候起,刘家几代人,完美的拆除了无数的炸弹,异姓诸侯王,休养生息,开国功臣团体,同姓诸侯王。这一些如果办法不当,任何时候都是作死行为,但是刘老太公看见的龙可能是真的,不然不会这么顺利。

到汉武帝时期,前者诸多问题都被彻底解决,汉朝内部空前团结,这种团结表现的皇权的加固上,皇帝是诏令可以轻松的遍及全国,而不需要通过诸侯王的掣肘,也不需要功臣门的反对。

这时候的帝国,有钱没处花,有力无处使,只要上任者稍微正常,对外宣传王化,普及德政,敲打不长眼的侵犯者是天经地义的,当然,匈奴人愁汉武帝没有目标,所以三不五时的来边境打劫一番,一次次的给汉武帝送去压制主和派的机会。

主和派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诸多现实面前,战争没有任何好处,失败的后果更加惨重,任何人都不能承担,因为当时出塞不是迷路就是战败,最好的结果是找不到敌人。甚至,就算遇到了,都因为惧怕而不敢交战。

譬如马邑之谋,几十万汉军眼睁睁的看着匈奴人从容撤退而不敢攻击,哪怕抢一点辎重都没有,这让一意孤行的汉武帝颜面扫地,不得不逼死了主战的王恢。直到后期四军出塞,卫青斩杀了700首级,让汉武帝看到了黑暗中的一丝光亮,不然对匈和亲恐怕一直持续下去,毕竟都不敢打了。

显然,上天会眷顾有准备的人,积极抗战的汉武帝遇到了卫青霍去病,这两人如同天使一样,替汉朝解决了立国以来的最大外患。十年间,夺回河套,河西等地,两人累计十余次的征战彻底解决了匈奴人的威胁

尽管这样,主战派获的主动权,并且有赫赫战绩来托底,主和派如狄山都能一本正经的反对战争。

两千多年后的现在看,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一代人只需要完美解决自己任内的工作就行,不需要顾及其他的问题,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后来者自然会接手完成自己的工作。

而且不能错乱,必须要有步骤,先后顺序不能混乱,汉朝的步骤是非常完美的,此后的唐明都是如此,时间有长短,但是先后顺序都是一样,都是由内而外,如果步骤乱了,如同宋朝,只能虎头蛇尾,生的窝囊,活得憋屈。

2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