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天还没亮,王大爷就摸黑进了菜地,准备摘些茄子。
城里人瞧见他种的蔬菜,总夸水灵,可谁能想到,这其实是他给自己挣的 “退休金”。
茄子一斤两块五,豆角三块,装满三轮车后,王大爷就拉到镇上集市去卖。
但每次,菜贩子都要压价:“老爷子,您这菜叶子上有虫眼,价格得降点儿。”
菜园子里的 “退休金”
在这个村里,六百多位老人里,八成都是像王大爷这样,七十岁了还在土里忙活。
他们交了几十年公粮,看着城里高楼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可自己每个月那一百块的城乡居民养老金,却舍不得花。
张阿婆掰着手指算:“高血压药一个月八十,治腿疼的膏药三十,剩下十块钱留着赶集买盐。”
城里退休老人在朋友圈晒钓鱼竿的时候,农村老人却在烈日下给玉米地除草。
他们不敢生病,更不敢休息,因为土地就是他们唯一的 “养老保险”。
去年,村东头的李大爷中风,家人把三亩水田转租出去,一年租金两千块,可这钱还不够在县医院住十天。
土地产出的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农村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
二十里山路外的卫生院
村卫生室的玻璃药柜里,总是那几盒感冒灵。
墙上挂着的听诊器,跟 “预防艾滋病” 的宣传画一样,落满了灰尘。
医生老周无奈地说:“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了,村里不是老头就是小孩。”
要是真遇上急症,就得找村里的邻居帮忙,坐小面包车,在山路上颠簸二十里,才能到镇卫生院。
赵奶奶上个月胆囊炎发作,等她儿子从省城赶回来,她已经在自己家的床上疼了两天。
对老人们来说,最害怕的不是病痛,而是听到城里的子女在电话里说:“妈,我这两天项目验收,实在走不开。”
慢性病就像钝刀子割肉,折磨着老人。
高血压患者把一天三次的药减成两次,糖尿病患者只能蘸着酱油吃白饭,风湿病人用装热水的玻璃瓶子当暖宝宝。
他们不是不懂养生,而是怕拖累在城里打拼的儿女。
村头的老杨说得实在:“我们这辈人,活着就是尽量不给孩子添乱。”
农村医疗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加上子女难以在身边照顾,让农村老人在面对疾病时孤立无援。
手机里的全家福
村委会墙上的 “孝道红黑榜” 已经褪色了,如今,孝顺的标准低到了 “别让老人饿着”。
张大伯的两个儿子在东莞打工,今年春节都没回家。
年夜饭桌上,老两口对着两菜一汤,跟孙子视频时还说:“家里热闹着呢,你姑他们都在。”
现在,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老人们听不懂 “内卷”“躺平” 这些新词,只知道孩子们在城里过得不容易。
孙婶把儿子寄回来的智能手机当宝贝,可怎么也学不会视频通话。
她每天都擦拭相册里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缺席的人却越来越多。
最辛苦的要数那些照顾留守孙辈的老人。
刘奶奶每天早上五点就得给上初中的孙子做饭,中午要喂三头猪,晚上还得督促孩子写作业。
她常常对着灶台发呆:“现在老师都让家长批改作业,可我连字都认不全啊。”
农村老人不仅难以享受子女的陪伴,还要承担照顾孙辈的重任,面临着与孙辈沟通教育的困难。
星空下的沉默
村里的夜晚比城里黑,老人们的心事也像这夜色一样浓。
他们坐在门槛上乘凉时,话题总离不开三个字:不敢死。
怕孩子们生活的不好,更怕自己走了,老伴就孤单一人了。
曾经热闹的晒谷场,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默默抽烟。
王大爷说:“以前夏天的晚上,大伙都摇着蒲扇讲故事,现在年轻人都在刷手机。”
他们最期待的娱乐活动,就是每月一次的流动电影放映队,放的还是二十年前的战争片。
城里的养老院在推销 “田园康养套餐”,农村的老人却在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雨。
当我们在朋友圈赞美 “慢生活” 的时候,他们正用长满老茧的手,在黄土地上写下最朴实的愿望:希望走的时候,别给孩子们添太多麻烦。
田埂上的野菊年复一年地开着,只是看花的人越来越驼背。
所谓的 “田园牧歌”,背后却是苦难的现实。
当我们谈论诗与远方时,别忘了那些真正生活在远方的农村老人,他们连平淡的日子都过得艰难。
农村老人面临着经济、医疗、情感等多方面的困境,“田园养老” 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无奈与心酸。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