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出租车正在加速进入我们的生活。2025年4月,滴滴的自动驾驶在上海、广州等地的特定区域已开始试运营,乘客可以通过手机叫到“无人车”。
这些车辆在暴雨、夜间等复杂场景下的表现大幅提升,比如遇到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或临时修路,系统能自主应对的概率超过95%。不过,当车辆遇到“无保护左转”(没有交通灯指引的左转路口)时,每开1000公里仍需要人工介入1.2次,方向盘还不能完全交给机器。
自动驾驶试点对网约车司机的直接影响已显现。在开放Robotaxi服务的区域,平台采用“混合派单”模式,系统优先将机场、商圈等标准化路线分配给自动驾驶车辆。在无人车试点区域,部分司机反馈订单量受自动驾驶分流影响,收入出现波动。已有部分司机表示不满,在武汉萝卜快跑运营路段,出现过不少网约车司机捉弄勺萝卜的事件。
滴滴试图让司机转行做“安全监管员”,在后台监控无人车运行,但实际操作中,中年司机普遍抱怨“系统警报太频繁,根本盯不过来”。年轻司机则被迫寻找新出路,有人自费升级车辆转做高端专车,也有人兼职跑其他平台,但成本压力让他们直呼“平台用技术逼我们自己掏钱”。
技术、法规、成本,难题一个接一个虽然无人车顶着"高科技"光环,现实考验却一点不含糊:2024年深圳一辆无人车把10厘米积水误判成30厘米,急刹导致追尾,保险公司和车企扯皮半年才解决理赔。
政策更是设下硬门槛——每辆车必须配安全员,运营范围被圈定在指定区域。例如广州虽开放926条无人车路线,但仅占全城道路的30%,跨区订单还得靠人工司机。
成本同样让人头疼:虽然滴滴把每辆车造价从100万砍到35万,但充电、换传感器等日常维护费仍是普通网约车的2倍多。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每辆无人车每天要接30单才能回本,但实际平均只能跑20单。"
乘客:夜里打车,打死不选无人车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坐进无人车依然需要勇气。调查显示:62%的女性乘客晚上坚决不选无人车,雨天订单取消率也比人工驾驶高40%。虽然车内装了紧急呼叫按钮,但真遇到突发状况,多数人还是发懵。广州一位乘客吐槽:"有次暴雨,无人车在十字路口突然'死机',安全员冲过来接管时,我后背都湿透了。"
技术突破和政策放宽的速度,将决定这场变革是"温水煮青蛙"还是"瞬间洗牌"。对于2000万网约车司机来说,要么转型学AI监控、车辆运维等新技能,要么转战货运、代驾等新领域。
正如一位从业8年的老师傅所说:"无人车能跑直线,但弯道超车还得靠人。问题是,我们还有多少弯道可超?"这场技术革命带来的阵痛,或许才刚刚开始。
无人棺材吧
个别地方不用大惊小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