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蒙古国是什么样?毫不夸张的讲,已经离中国越来越远

刘葎强罚 2025-02-14 15:27:48

蒙古国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是被两国包围的内陆国家,首都是乌兰巴托。

蒙古国在历史上曾遭受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历经多朝更迭,直至1912年外蒙古宣布独立。

提起蒙古国,很多人都会想到广袤的草原、蒙古包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

那么,真实的蒙古国又是什么样的?毫不夸张的讲,它已经离中国越来越远。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真实的蒙古国。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真实的蒙古国是什么样?

蒙古国地处东北亚,国土面积达到15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

早在13世纪时,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将中原文化与蒙古文化深度融合。

1921 年,在苏俄的扶持下,蒙古国宣布独立,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努力寻求自身定位,与各国发展外交关系,与中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虽然蒙古国拥有广袤的草原,但是其多年来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长期过度放牧,逐渐超过草原承载能力,导致草原退化,土壤沙化加剧,沙尘暴频发。

蒙古国现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有将近80%的国土面临沙漠化威胁,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大规模的采矿破坏了地表植被,污染了土壤与水源,对周边牧民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蒙古国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开采,其境内已探明的矿产就有80多种,其中煤炭、铜矿、金矿储量居世界前列。

虽然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受制于内陆地理位置,现代化工业体系较弱,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

蒙古国对矿业开发活动监管不严,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环保措施,对地表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大量的矿渣和废弃物随意堆放,严重危害自然环境。

蒙古国的采矿业主要依赖出口初级矿产品,缺乏深加工能力,产业链较短。例如,蒙古国出口的煤炭大多是原煤,没有经过洗选、加工等环节,附加值较低。

2024年,中国与蒙古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 150亿美元,中国从蒙古国进口煤炭、铜矿石居多,占到蒙古国出口额的57%。

蒙古国主要从中国进口日用消费品、轻工产品、电子产品等,但蒙古国并非是主动选择进口中国商品,而是资源不足的无奈选择。

蒙古国除了首都乌兰巴托有着大量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其国内其他地区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社会发展极其不均衡。

蒙古国国内的公路总里程11万公里,但硬面公路仅有3000公里,其余皆为土路,蒙古国的电力主要依赖四座煤电厂,在2024年冬季用电高峰期间,首都乌兰巴托日均停电3.2小时。

首都乌兰巴托聚集着全国半数人口,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成为常态,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首都之一。

蒙古国人均负债高达1万美元,贫富差距悬殊,多数民众月收入不足700元人民币,这加剧了民众对社会资源分配的不满。

蒙古国“远去”的轨迹

蒙古国本来可以坐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端着金饭碗吃饭”,但蒙古国偏偏要逐渐远离中国。

夹在中俄之间,蒙古国本可游刃有余地获取最大利益,一方面,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对蒙古国的矿产品、农产品有着强劲需求,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保障、科技力量也可为蒙古国所用。

然而,蒙古国却试图跳出“舒适圈”,蒙古国推行的“第三邻国”战略就格外引人注目,自苏联解体后,蒙古国试图在中美俄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蒙古国积极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加强合作,从2003年开始,美国通过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参与,蒙古国的军事演习,为蒙古国军队提供军事训练,在提升蒙古国军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蒙古国军事领域的渗透。

2024年,蒙古国与美国签署了稀土相关合作协议,这对于美国来说,有助于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更好地维持全球霸权地位。

此外,蒙古国正在试图强化民族认同,计划于2025年全面恢复传统蒙古文,逐步替代原有的语言,有语言学家指出,此举与中国文化形成隔离,暗含去中国化倾向。

在2025年乌兰巴托国家博物馆中,蒙古国将元朝历史定义为"殖民统治时期",学校教材也删除了"中蒙传统友谊"的相关章节。

2025年1月,蒙古国与北约签署《网络安全合作备忘录》,成为首个与北约建立网络防御合作的内陆国。

2025年2月10日,蒙古国议会将矿产、土地等21个领域列为"战略禁区",明确限制中国企业持股比例,刻意远离中国企业。

蒙古国一方面依赖中国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同西方联系,试图从经济、文化领域远离中国,蒙古国与中国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拉大。

蒙古国的“经济向东、文化向西”战略注定是不可行的,中蒙两国需要持续深化合作、拉近距离才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更是实现双方共赢发展的必由之路。

0 阅读:0

刘葎强罚

简介:让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