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场宠坏了的通策医疗是否太高估了?

政经风云 2021-10-27 20:12:29

今天我们要分析的是素有“牙茅”之称的通策医疗。

近段时间,通策医疗董事长吕建明和股民“互怼”事件让广大“瓜友”过了一把“吃瓜”的瘾。

具体原因是由于今年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引起投资者不满,有网友在股吧上发帖称通策医疗为“通厕医疗”,并质疑通策医疗实为“杀猪盘”,言语间确有些“杀人诛心”。

好巧不巧,这一贴子恰好被吕看到,怒火瞬间被点燃,分分钟就组织了一篇猛文回击,这一回击直接把自己送上了热搜。

双方你来我往一个回合,堪比大型“泼妇骂街”现场。

股吧本来就是投资者泄愤的场所,里面充斥着投资者的各种“咒骂”,可以说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不被骂过。

更何况通策医疗从去年12月份以来股价大起大落,从200元涨到400元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从400元跌回200元只用了两周时间,然后又再回到400元以上,再跌倒200元……来来回回之间,投资者被折磨得痛不欲生。

每一轮暴涨暴跌几乎不给投资者反应的时间和空间,等投资者反应过来再杀进去的时候可能留给他们的就只有“站岗”或者“踏空”,这样的盘面确实有磨刀霍霍“杀猪”的味道。

暴涨暴跌背后可能是游资作祟割韭菜,也有可能是死多头大战死空头,双方意见分歧太大,导致剧烈波动。

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通策医疗从最低时只有20元涨到最高420元,再到截至10月22日收盘时的232元,其中累计了不少风险。相比以往大家一致看多,现在至少有一半人在看空才会导致如此剧烈的波动。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通策医疗有哪些风险?

业绩增速放缓

业绩增速放缓,这是引起这场“骂战”的直接导火索。

根据通策医疗的三季度报告,通策医疗前三季度总营收21.36亿元,同比增长44.16%;净利润6.2亿元,增长55.09%;归母扣非净利润6.08亿元,增长56.69%。其中,第三季度营收8.19亿元,同比增长12.44%;净利润2.69亿元,增长5.88%;归母扣非净利润2.66亿元,增长6.2%。

相比前两季度,第三季度业绩增速明显放缓。

但实际上,从去年起通策医疗业绩增长已现颓势。2020年通策医疗营收20.88亿元,同比增长8.12%,净利润4.93亿元,同比增长5.69%,营收净利润增速均降至个位数。相比前三年动辄百分之四五十的增速逊色不少。

虽然2020年有疫情的客观因素影响,但是拉长时间纬度后就可以发现通策医疗业绩波动较为剧烈。

2017年到2019年,通策医疗股价暴涨的这三年也是其业绩增速最快的三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9.05%、53.34%和40.36%;营收增速分别为34.25%、31.05%和22.52%,整体而言业绩增速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再往前看,2013年到2016年,通策医疗业绩增速则较为缓慢,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30%、9.66%、12.98%和9.44%;营收增速分别为22.19%、26.08%、30.59%和15.13%。

显然,通策医疗业绩增速并非一直保持高增长,再维持前三年的增速充满挑战,一旦业绩增速放缓,届时通策医疗或将面临业绩与股价“双杀”的局面。

整体规模较小

虽然通策医疗被称之为“牙茅”,但这更多是由于近三年其股价市值表现。

实际上,通策医疗整体规模都比较小。截至今年三季度通策医疗总资产规模为42.38亿元,营收规模为21.36亿元,而这样的规模却撑起了千亿市值,可见市场对其了给以了多大的期望。

更为重要的是,截至目前通策医疗的业务范围几乎局限于浙江省。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内业务为通策医疗贡献了18.28亿元,营收占比高达90.39%,省外收入占比仅为9.61%。

偏居一隅,市场规模必然受限。Frost&Sullivan 数据显示,2019 年浙江省牙科服务市场规模为人民币 46 亿元,这样的市场规模天花板触手可及。

通策医疗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两年开始寻求省外扩张,通过口腔医疗基金参与投资新建了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大型口腔医院。武汉存济口腔医院已于 2018 年 11 月正式开业;重庆存济口腔医院已于 2019 年 2 月开业试运营;西安存济医学中心于2020 年 10 月开始试营业;成都存济口腔医院将于 2021 年下半年试运营。

跨区域发展将对公司的运营能力提出全新的挑战,正如通策医疗在财报中所言,跨地区发展将面临的综合性的风险,既有政策性风险、竞争性风险,也有人才短缺的风险。各地的政策和竞争都存在差异,人才的储备情况及与公司的适应性也有不同。

市场竞争白热化

牙科是一条好赛道,但是资本的嗅觉也很灵敏,哪里挣钱就往哪里流。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

民营专科医院迎来重磅利好,资本“闻风而动”抢食民营专科医院市场的“蛋糕”,口腔、眼科、医美、辅助生殖、康复医疗等细分赛道都成为资本争相布局的对象。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口腔专科医院885家,其中民营占比81.2%。另据天眼查数据,我国目前有6万余家口腔医疗相关企业。其中,近7成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

今年以来口腔赛道更是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口腔一级市场一共发生3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逾50亿人民币,达到了有史以来之最。国内一线风投机构红杉中国、华兴资本、经纬中国等投资机构纷纷押注口腔赛道。

另外,还有不少跨界玩家。比如,国药旗下的国药口腔在今年2月份完成了A轮融资、九州通入股德韩口腔、乐普医疗2.37亿元收购口腔矫治企业博思美……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入局,行业暴利时代逐渐过去,行业利润率将会回归正常水平。

集采冲击波

长期以来,种植牙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苦不堪言。

据国海证券的调研,口腔医院采购种植体的进货价:国产品牌约400元-600元,韩国品牌种植体约500元-800元,欧美约1600元-3000元。

但是一旦装到消费者口腔里后,一颗种植牙的价格便涨到在6000-20000元之间不等,更有甚者价格可达到8万元一颗。

对此,消费者对牙科耗材纳入集采范围的呼声也愈高。

2021年8月24日,宁波医保局打响了种植牙“砍价”第一刀。该局就《关于进一步明确医保历年账户支付种植牙项目的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用医保个人账户的历年账户,支付目录内的种植牙项目,支付标准是国产3000元,含材料费不超过1000元、医疗服务费2000元;进口3500元,含材料费不超过1500元、医疗服务费2000元。与此同时,种植牙支付可以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支付,而不是医保统筹账户。

宁波医保局这一举动被认为这是种植牙集采信号释放。

不过,今年9月22日,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207号建议中“关于规范种植牙材料费用并将其治疗和服务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中明确表示,目前各省(区、市)对眼镜、义齿、义眼等器具均不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但是,医保局表示,各地可以按照本地区医保基金运行等情况,制定本省份的医保耗材和诊疗目录,并指导地方将种植体纳入平台挂网范围。

未来不排除牙科耗材被纳入集采范围的可能性。

0 阅读:34

政经风云

简介:探索社会治理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