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秋天,一封来自澳门的电报辗转到达北京中南海,电文的署名赫然写着"包惠僧"三个字。
18年前,他曾是共产党早期的元老级人物,却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叛逃到了国民党。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悔恨与渴望。对于一个叛党者的回归请求,党内的态度会是怎样?
血染京城
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指示包惠僧到南昌待命,接管中共江西省委军委的工作。包惠僧虽然内心已经开始动摇,但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他抱病赶赴南昌,准备与革命同志并肩作战。
革命与反动
南昌城外,硝烟四起。国民党反动派调来大批军队,对南昌起义军发动疯狂进攻。面对敌我悬殊的力量对比,中央果断决定,起义部队须撤离南昌,转战广东,以图再起。
就在部队准备撤离的前夕,病榻上的包惠僧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周恩来。周总理特意赶来探望他,询问部队撤退后他的打算。包惠僧虚弱地说:"我这病,恐怕是走不动了。"
周恩来嘱咐他立刻转移,不要继续呆在旅馆里。他给包惠僧留下一些钱,叮嘱他病好了就去追赶部队,如果赶不上,就留在南昌,设法与组织取得联系。说完,周恩来匆匆写下一封介绍信,与包惠僧告别。
颠沛流离
南昌城已是朝不保夕。包惠僧在这里躲了一个多月,终于趁着夜色,化装逃到了九江,又辗转回到湖北老家。然而,国民党的追兵如影随形,到处在搜捕共产党人。乡下已经不能久留。
带着妻儿,包惠僧只得再次踏上逃亡的路。他们曾在妻子娘家江苏高邮暂避,却不料当地的国民党很快勾结土豪劣绅,到处张贴悬赏通缉令。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再次起程,逃往上海。
在国民党统治区,一个共产党员想要苟活,是何等的艰难!渐渐地,包惠僧对革命的信念产生了怀疑。他开始动了投靠国民党的念头,希望能谋得一官半职,保全性命。
人情冷暖
1931年,包惠僧正式投靠国民党,从此开始了他在官场的生涯。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干和经验,定能在国民党的体制内大展拳脚。
于是,蒋介石毫不犹豫地将包惠僧破例任命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并授予他中将军衔。国民党媒体随即展开大规模宣传,声称“共产党元老包惠僧弃暗投明”,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抹黑中共的清誉,动摇中共内部的士气。
虽然包惠僧先后担任过多个要职,如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但他始终不得重用。在国民党内,他是一个"二等公民",处处受到排斥和提防。
南京解放的尘埃落定之后,包惠僧的心中泛起了无尽的悔意。他忍不住想象,如果自己当初选择留在共产党,此刻自己或许已是中共中央的重要领导人物。然而,人生的道路一旦选择错误,便是连绵不断的遗憾。
那时,国共内战的结束,不少国民党官员和他们的家属选择了逃往台湾,寻求一方安身之地。与他们不同,包惠僧并未选择远走高飞,而是带着家人来到了澳门暂居。心系故土的他,既不想离开大陆,又深感忧虑,担心新政权会对他有所追究。
在这样的心境交织下,他听闻了一则消息有国民党的军官起义归顺新政权,并被共产党重用。这条消息像一束光照进了他的心房,给了他重返旧党的勇气和决心。在深思熟虑后,包惠僧决定再次归向共产党的怀抱,他给周总理发去了一封充满诚意的电报,请求恢复党籍。
与周总理会面
紧张,是包惠僧见到周总理时的第一感受。这位曾经的老上级,如今已是共和国的总理。他会如何评判自己的过去?会原谅自己当年的叛逃吗?
"你过去在革命队伍中,可不是一个普通党员。"周总理开门见山,直击要害。他没有责备包惠僧,却字字诛心。
包惠僧垂下头,沉默不语。是啊,他曾经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者,党对他寄予了多大的希望。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却选择了逃避。
周总理缓缓道来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变化,谈到党的政策,谈到过去的教训。他的话语虽然平和,却让包惠僧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周总理拍了拍包惠僧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但你必须要深刻反省过去,在思想上进行彻底的净化。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泪水模糊了包惠僧的双眼。他激动地点头,表示一定牢记总理的教诲,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工作。
周总理一直以人为本,对待包惠僧也不例外。在包惠僧归来时,周总理理解他的复杂心情,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回来了就好好干,国家正处在重建之初,急需各方面的人才。然而,你的过去并非普通党员的履历,我们需要你向党说明情况。”
包惠僧感受到周总理的关怀与期望,回到家后,他立刻拿起笔,开始认真撰写检讨书。在这份检讨中,他不仅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的错误,还表达了坚定的改正态度。他在文中郑重承诺,将会全力以赴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华北革大毕业后,包惠僧被安排在内务部担任研究员。由于早年的革命经历曲折,走过不少弯路,他对自己的能力始终存有自卑感,面对工作始终谨慎小心,不敢轻易迈出步伐。相比那些一路革命走来的同事,包惠僧显得格外低调。
1953年,中央党史资料室的两位同志找到包惠僧,告知毛主席希望他参观上海革命纪念馆的模型,并撰写有关中共“一大”的材料。
1957年,包惠僧以“栖梧老人”的名义发表了回忆“二七大罢工”的文章,迅速引起各大出版社的关注。湖北人民出版社也向他发出约稿,期望他撰写关于大革命时代的长篇回忆录。就在此时,周总理亲自签署任命书,任命包惠僧为国务院参事。
1979年,85岁的包惠僧安然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