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天才病”背后的双相人生

医药生活 2021-04-01 15:35:50

3月30日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是为纪念荷兰艺术大师梵高而确立。与这位伟大画家的传奇经历相比,许多人并不了解,梵高在艺术生涯中深受一种疾病的困扰,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有研究表明,全球双相情感障碍终身患病率约为2.4%,远高于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然而目前,大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知晓率普遍偏低。

2021年3月30日,由绿叶制药和京东健康联合举办的“疫呼百应·双相人生”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线上公益科普讲座顺利举办。会议邀约了14位国内知名的精神疾病领域专家教授,由刘铁榜、陈俊、方贻儒担当主席,陈俊、马燕桃、张燕、杨海晨担当报告嘉宾,汪作为、王纯、张玲、王化宁、刘忠纯、胡少华、徐贵云、毕建强等担当讨论嘉宾,就双相情感障碍的基础知识、诊断、治疗、康复四大板块,进行了一场兼顾趣味和专业的科普报告,吸引了数十万观众在直播间参与观看与互动。

1.出现“三高、三低”,应怀疑为双相障碍

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陈俊教授介绍了双相障碍的基本特征。“与单相抑郁(unipolar depression)不同,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s)患者同时具有躁狂发作史,时而情绪高涨,时而低落抑郁,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双相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可以归纳为抑郁发作和躁狂轻躁狂发作。“

“普通人可依据‘三低、三高’来简单地自我评估。情绪水平降低、认知能力降低、意志动力降低,持续两周以上,判断为抑郁发作;情绪水平高、思维联想高、活动精力高,持续4天到一周,判断为轻躁狂发作。同时具备两种特点,应怀疑有患双相障碍的可能。”

2.与认知缺损有关,漏诊误诊危害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马燕桃教授表示,双相障碍是一种具有慢性和微妙变化的情绪障碍过程,伴有残余症状、情绪失调、昼夜节律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精神和医学共病的患者风险更大。

她认为,“双相障碍的诊断非常困难,一个原因是它发病时间较早,首次发作通常在30岁之前。一项对1000名患者的研究中提到,超过60%的患者在18岁之前发病。”在青少年中,双相障碍可能与其他常见的儿童疾病重叠或被误认为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行为障碍。此外,至少50%的患者抑郁发作早于躁狂发作出现,极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

这些漏诊误诊极易导致延误治疗,加重患者病情。更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抗抑郁药物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发作无效,长期使用还将增加转躁狂风险。最终可能出现的疾病变迁还将导致造成治疗中频繁换药,从而降低患者依从性。

3.以药物治疗为主,全病程管理

双相障碍临床现象非常复杂,DSM-IV-TR、DSM-5等国际现行的诊断标准对双相障碍的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进行了界定。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张燕教授认为,对于医生而言,最终目的不仅是帮患者解决临床症状,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基于患者个人特性“精准”治疗,这就是张燕教授提及的“临床治疗的艺术性”。

“普遍来说,双相障碍的治疗遵循整体疾病观念,以全病程治疗为原则,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危机干预相结合。其中以药物药物为主。”张教授说,“以喹硫平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精神药物,除抗精神病作用外,还具有较好的心境稳定作用,单用可以改善双相躁狂、抑郁、混合性及快速循环,与MS合用可以提高疗效、用于维持期和康复期。可作为双相障碍全病程用药使用。”

4.高复发性,不建议自行停药

高复发性是双相障碍的突出特征。一则针对双相I型患者的随访显示,自行停药后12个月内,91%的患者出现复发症状。

“我们习惯上认为双相障碍的发作是间歇性的,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它更可能是慢性病程,病人即使在无症状时也处于亚临床状态。绝大部分双相障碍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这并不意味着‘病没有好’,主要目的是预防复发。”来自深圳市康宁医院的杨海晨主任告诫道。

徐贵云表示,国内外各大指南中将双相障碍维持期定为2-3年。只有当抑郁、躁狂症状消失,社交恢复正常,重大不利因素消除,才可考虑停药。

尽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双相障碍患者多是政治家、艺术家、思想家,双相障碍却并非大家印象中的”天才病“。事实上,许多普通的双相障碍患者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拥有好的职业生涯,对社会、家庭造成了严重负担。借此公益科普讲座,绿叶制药向全社会呼吁,提高对双相障碍的关注和认知,关爱双相障碍患者及家属,帮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