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骑马路过田间,招募一人竟帮他得到了半个天下,他是谁?

星河漫步长 2025-02-14 15:28:07

与唐宗宋祖相比,朱元璋可以说是最为名正言顺的帝王。他的皇位完全是凭借自己和麾下将士们一点一点打拼得来的。提到朱元璋手下的名将,不得不提及两个人物,那就是徐达与常遇春。常遇春无疑是朱元璋麾下的一位猛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初次相遇竟发生在田间。当年,朱元璋或许根本没有料到,这个在农田中遇见的人,日后竟会助他打下半壁江山。

众所周知,朱元璋及其淮西集团成员出身都极为低微,常遇春也不例外。虽然他外表英俊不凡,但事实上,早年的常遇春不过是一个普通农民,甚至为了谋生曾经沦为盗贼。常遇春出生在安徽怀远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正值元末动荡不安的时期。虽然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但由于家境贫困,难以实现他们的期望。

对普通百姓而言,最直接的翻身途径便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然而在常家,这样的想法连想象都不敢。虽说常遇春年纪尚轻,但他对未来已有明确的规划。他不愿去私塾读书,而是渴望学习武艺。在这动荡的时代里,他深信只有拥有高超的武艺,才能避免被他人欺压。

当时村子里正巧有一位师傅教授武艺,前文提到常家家境普通,自然无力支付学武的费用。然而,常遇春另辟蹊径,年少的他开始从事一些纯体力的活计,比如为村里的地主收粮等,以此谋生。

常遇春口袋里的钱渐渐积累起来后,他便毫不犹豫地去拜师学艺。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始终追随师傅,潜心钻研各种兵器,甚至精通了骑射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技艺中,常遇春最具天赋的无疑是骑射。

学成之后,常遇春不愿平庸度过一生,于是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尽管他心怀远大的抱负,但眼下最关键的还是如何生存,不再为温饱所忧。基于这个现实,他最终决定加入盗贼的队伍。

凭借常遇春的才能,他很快赢得了首领刘聚的赏识,刘聚对他十分器重,甚至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信加以培养。然而,这些盗贼所做的不过是烧杀抢掠的勾当,而常遇春心里则希望刘聚能够怀抱更大的志向,比如投身于争夺天下的事业。

然而,目不识丁的刘聚眼界有限,多次劝说无果后,常遇春心中也开始萌生另寻出路的想法,打算投靠更具前途的首领。就在这个时候,他听到了朱元璋的名字。当时,朱元璋已经小有名气,众人对他的评价也多为正面。

这使常遇春心中充满了向往,但毕竟这些都是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其可信度远不及亲眼所见。于是,常遇春决定乔装打扮,前往朱元璋驻守的城中,亲自验证朱元璋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说。

常遇春观察了几天,惊讶地发现朱元璋果然如众人所说,仁义待人,完全没有后来那种暴虐的迹象。常遇春顿时意识到,这正是自己要效忠的明主,于是他下定决心投靠朱元璋。

一天,朱元璋巡视时,忽然发现田地里有一名壮汉正在睡觉。随行的侍从担心此人可能对朱元璋不利,立刻准备将其唤醒并驱赶。然而,壮汉醒来后却立刻跪地,表示要投奔朱元璋。看到这个人面容粗犷、体格健壮,朱元璋顿时产生了兴趣,便问他是否因为饥饿难耐才来投靠自己。

常遇春听后立刻否认,坦言自己是因为认为朱元璋是明君才前来归附。朱元璋听完他这番话,顿时对他产生了好感,随即挥手示意常遇春随他一同离去。一员猛将朱元璋起初对常遇春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常遇春最初不过是个盗贼。然而令朱元璋惊讶的是,常遇春的表现远超他的预料。

不久后,常遇春就迎来了一个能够施展他才能的机会。当时,朱元璋因粮食短缺,不得不率军渡过长江前往对岸的城池。然而,朱元璋麾下的军队虽然其他方面不缺,却严重缺乏水军,且士兵们对水上作战并不擅长,这一点在之后的战役中也得到了验证。

不过朱元璋的运气确实不错,恰巧此时有两支水兵前来投奔,正好可以利用他们的船只渡江。众所周知,横渡长江本身就充满了危险,更何况在渡江途中还可能遭遇敌军的阻击。

当时,这些将领都在推辞不愿打头阵,关键时刻,常遇春挺身而出,直言由他来担此重任。见状,朱元璋大笑一声,将全部兵力交给了常遇春。果然,常遇春不负所托,率军一鼓作气攻下了对岸的城池。由于这一战的卓越表现,常遇春的声誉大大提升,朱元璋对他的能力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自此以后,每当面临重大战争,朱元璋总是优先派遣常遇春出战。

不得不提的是,朱元璋对常遇春寄予了厚望。尽管常遇春从未读过书,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朱元璋仍希望将他培养为一位精通兵法的将帅。因此,朱元璋常常提醒他要多读书,深入学习兵法谋略。

英年早逝常遇春的人生戛然而止在四十岁,令人惋惜。洪武二年,他奉命追击元朝皇室的残余势力,一路急追千里,最终发现了元顺帝的行踪,并迅速攻破了开平城。开平城的失守标志着元朝在中原地区彻底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就在凯旋班师回朝的途中,常遇春不幸病逝,享年四十岁。这一噩耗传到京城后,朱元璋悲痛不已,泪流不止。为了弥补常遇春的离去,朱元璋将深切的哀思寄托在常遇春的两个儿子身上,封他们为公爵。

虽然他们之后的结局并不理想,但朱元璋对常遇春的情谊却是真挚的,否则他不会如此关心常遇春的子女。常遇春去世多年后,朱元璋仍旧怀念他,甚至专门找人画了常遇春的肖像,并经常观赏。

常遇春去世时,朱元璋已经对其进行了加封,但在之后的多年里,朱元璋多次追加封赏,甚至命令按丞相的规格为他下葬。这种殊荣可谓前所未有、独一无二。众所周知,朱元璋曾封赏过六位开国功臣,这些人都是与他一同打下天下的战友。然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一位——常茂。作为常遇春的长子,按理说凭他的资历本不该与李善长等人并列,至于其中缘由,大家心中自是明了。

许多人认为,这或许也是常遇春能够得到的最理想结局了。毕竟,朱元璋在稳固皇位之后,便开始大规模清洗昔日的功臣。虽然常遇春英年早逝,但他得以保全自己的名声,否则他可能会像李善长那样,年过花甲却依然遭遇悲惨的结局。#深度好文计划#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