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后两个月,我们选出了21本好书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12-25 13:31:39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时常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被我们忽略,然而这些因追求效率和速度而被遮蔽的部分,同样会在不知不觉中对每一个人产生切实的影响。

2023年即将进入尾声,在11月和12月份选出的21本好书中,我们侧重于挑选今年出版的、还受到到足够关注的好书,以及那些发掘我们身边被遮蔽的细节的书籍。戴维·兰西的《童年人类学》用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为依据,展现了我们对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知的局限性;绘画史作品《细节》充满着对绘画史上这些细节的极致考究与剖析;《权力的边界》逻辑清晰地引出藏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灰色地带;《我的母亲做保洁》生动描绘出商场保洁员这一个城市中被高度遮蔽的庞大群体;瓦尔泽在《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中展现对文明的反讽式思考,以及对灵魂之深度的探寻。

在未来,我们会继续每个月向读者推荐一系列最新出品的好书名单。这份书单由王府井书店、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推出。在选书时依旧坚持了书评周刊“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一贯标准。更多书单的详细内容会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与王府井书店的微信平台上陆续更新,同时我们也开始在多个城市的书店对书榜进行了线下的展出(展出信息见书榜后),欢迎读者朋友们关注、前往。

《冷水坑》

作者:金特

版本:铸刻文化|单读·中译出版社

2023年10月

推荐理由:

困惑,所以思考。有时,反之亦然。与其说《冷水坑》是一部“东北小说”,不如说是“思想小说”。思想小说要面对的是困惑,人生的困惑,而特定地域(比如小说里的“冬洲”)是困惑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小说集中的四篇小说各有切入点,矿区的衰竭、体制的机械、家庭中的爱与厌倦等,都展现出几乎无法避免的困境:机械的安稳还是不确定的自由?恨还是爱?生还是死?有价值还是无意义?如此等等,成为“一系列问题的集合”,小说的核心由具有强烈思辨性的对话或独白构成,以寻出路;思考闪转腾挪于各种理念,又困于“现实”的难以想象的复杂。作者在后记中说,“对我来说,生活是无孔不入的暴力组建的可怖装置,邪恶是它的逻辑,苦难是它的产物。”作者看待生活的视角,自然转化成小说的根基。“苦难”有化解的可能吗?《罪与爱》的结尾,一位女性对自己说,“让爱成为法则,让每个人成为自己人,是贯穿女性生命的全部劳动。”也许这不应只是贯穿女性生命的劳动。而且,真正理解“爱”或许也并不容易。

《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

作者:[瑞士]罗伯特·瓦尔泽

译者:庄亦男

版本: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11月

推荐理由:

出色的写作者中,有的拥有极高的文字才华,有的生命经验丰厚,有的想象编织能力极强,有的承担着沉重的历史责任,罗伯特·瓦尔泽不属于上述这些类别,勉强说的话,也许可以说,他是一个“灵性”写作者,一个在灵魂层面写作的人。《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表面看有自传的影子,1905年,瓦尔泽曾在柏林一家仆人学校接受侍从训练,《雅各布·冯·贡腾》中的同名主人公也是一名仆人学校的寄宿生,小说即由他的日记片段组成。然而,瓦尔泽写作的目的自然不是展现仆人学校的独特“景观”,而是对文明的反讽式思考,对灵魂之深度的探寻。

从世俗价值看,侍从是低下甚至低贱的,其工作的意义只是服侍他人——那些“老爷们”,而且,又有谁不欲求着自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老爷”——满足他人的命令,所谓自我意识必然被削减,本雅门塔学校教化的目的,就是把学校里的男孩们培养成举止得体、不自负自傲、一心服务他人的人。而在雅各布对“顺从”的不断深入的理解中,其意义不再意味着无意识的唯命是从,而转化为一种灵魂的高度/深度,外在强制的教化成为一种“自我教化”,“顺从”成为心灵层面的“谦恭”,成为“低调而忘我的”奉献,这种精神,正是对治因世俗文化熏染而深陷自负与贪婪之痼疾的药。“谦恭”不是弱小,这一品质源自人的“自然质朴”的状态,去掉了文化带来的矫饰,以及贪嗔与傲慢。因此,雅各布在日记临近结尾处说,“渺小。保持渺小。只要有一只手、一种势态、一轮波浪要把我抬向高处,要让我触及权力和影响力,我就会把这有利于我的条件砸个粉碎,我会把自己扔进无言的黑暗深处。只有在最最底层我才能够呼吸。”这“最最底层”,也许就是灵魂的高处。

《白日尽头》

作者:(德)燕妮·埃彭贝克

译者:胡烨

版本: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

推荐理由:

时间是燕妮·埃彭贝克小说写作的关键主题,在过去的作品中,她一直用文字探讨时间的宏观变化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生所经历的颠簸。在这本出版于2015年的小说中,燕妮·埃彭贝克发挥了比魔幻现实更加具有想象力,并且更具有真实性的历史写作方式,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三个帝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五次死亡,每个章节都以想象女主人公如果没有死亡将会面对怎样的人生为切入点。《白日尽头》强化了生命与死亡的边界,并且让我们意识到这个边界的本质不过是时间中的一个意识的节点,悲伤之处在于无论我们如何在这个节点的两段徘徊与反思,时间本身作为一个运动的板块并不会考虑到游荡其间的人类的旅程,而更为绝望的是,这个看似属于自我的人生旅程,在《白日尽头》的叙事中被揭示出了它毫无出路的本质,它让读者反思:当一切都逝去之后,留下来的可能是什么。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作者:吴为

版本:乐府丨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12月

推荐理由:

她叫温美芬,他叫杜芳耀,因为外孙女的出生,他们离开重庆前往成都,在这里养育女孩长大成人。因为学业的缘故,女孩没能在两位老人离世的时候守在身边,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离开与告别。从《芬芳一生》到《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这个普普通通的90后女孩,为自己同样普通的外公外婆,用诗歌、照片、脚印,留下生命的最后印迹。在故地寻觅他们的身影,拜访他们教过的学生,抚摸他们穿过的衣服,点亮儿时的烤火炉,日复一日坐在他们的房间里……女孩以摄影师和记录者的视角,一点点追索和记录外公外婆的生命痕迹,也重新认识了外公外婆更为完整的人生。这段生命的旅程,既是吴为这个被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的曾经,同样也是每一个被隔代抚育孩子曾经的写照。

《童年人类学》

作者:[美]戴维·兰西

译者: 沈俊强

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9月

推荐理由:

童年的图景到底有哪些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精英化,在美国和我们当下的都市中,儿童被普遍视为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小天使”。但在人类学者戴维·兰西的《童年人类学》中,作者用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为依据,展现了我们对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知的局限性。

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 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问题。它以其他社会的童年作为参照系,系统分析和反思了“珍视幼儿”社会中各种关于童年的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常识”,从而警示我们:当下流行的各种理所当然的儿童观和育儿方式,既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也是具体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

《的》

作者: [日] 朱奈达

译者: 刘雅静

版本: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年10月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以助词“的”为想象的桥梁展开时空穿梭的绘本。故事从“我的/心爱的大衣的/口袋里的城堡的……”开始,叙述者红大衣小女孩的口袋里有城堡,城堡的顶楼有国王蓝色的特大号床,孩子们在床上玩航海游戏。下一页,蓝色丝绸被罩变成了波涛汹涌的海面,水手们驾驶着帆船向灯塔前进,而那灯塔正是“水手们的”家乡小岛……每一页的文字都以“的”结尾,而由“的”连接的时空想象一步步推进,让读者每翻一页都被推翻预想。

在绘本创作中,有的艺术家追求把绘本的每一页都当成一扇门,读者翻页就进入一个新的世界、看见新的令人着迷的风景。《的》就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了极致:书中令人沉迷其中的想象世界,居然都存在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衣口袋里。这种将日常生活中细小的事物陌生化、广阔化的创造,正是童书和儿童式想象所具有的力量。

《我在法国做图画书》

作者: 叶俊良

版本: 魔法象童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7月‍‍

推荐理由:

一位台湾建筑师,为何来到法国,转型为儿童做图画书?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在异乡被重新提炼、演绎,焕发生机?而仅有两个人的鸿飞出版社,如何在法国找到图书定位,积累读者,为孩子讲述跨越文化的东方故事?这是一位出版人的经验回顾,一个异乡人的文化思考,也是一次对所来之路的成长总结。作者叶俊良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作为编辑、作者和出版人的跨文化出版经验,并以富有温度的笔调写下了三十年异国生活的人生体悟。书中还有14部图画书的策划和出版过程解读、4篇对书业不同身份从业者的专访,为读者了解书业打开了一扇窗。而这一切都透露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有爱憎、有思想、有理想,追逐和享用世间美好,怀着感恩的心度过每一天。

《挑战完美主义》

作者:(英)唐·斯塔利

译者:成琳 等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

推荐理由:

提到“完美主义”,很多人会自然联想到成功人士,比如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报道和传记中都写过他们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做事追求极致。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化中,完美主义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品质,与成就密切相关。高标准、严要求是老师、家长们最喜欢挂在嘴上的说法。

完美主义是诱人的。我们甚至经常以此为自己的拖延和失败开脱,在劫后余生中沾沾自喜。即使知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也难以做到。因为我们乐于自称完美主义者。但“完美主义”真的值得赞扬吗?成就的取得真的是完美主义的功劳吗?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唐·斯塔利意识到“完美主义”背后潜在的巨大问题。她决心挑战任何可能促进或强化完美主义的观点,澄清大众文化中关于完美主义的误区,提升完美主义的“积极对立面”水平,写出了这本《挑战完美主义》。(她自己做研究、写书的时候也一直在努力避开完美主义陷阱,自称是“正在恢复中的完美主义者”。)

唐·斯塔利帮助过大量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她发现“完美主义”学生是一个高风险群体。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与厌学、焦虑、抑郁、进食障碍甚至自杀具有高关联性。在这本书中,完美主义者的核心信念是“自我价值=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成就;没有取得成就=我一文不值”。(完美主义并不等于“总是竭尽全力”。)完美主义不仅关于学业、工作,更是一种关于“塑造个体愈合与周围世界联结的固有思维模式”。真实生活是混乱的,充满了不可预测、不可控的事件,这都是完美主义者难以忍受的,所以他们很容易陷入痛苦和无能感当中。

当下,被社交媒体主导的生活正在继续强化完美主义。家长、学校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帮助青少年抛弃完美主义信念。同时,怀着成长型心态看待孩子,也是帮助自己。

《细节》

作者: (法) 达尼埃尔·阿拉斯

译者: 马跃溪

审校:李军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年10月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透纳的贝壳,利百加的骆驼,使徒的脚,女织工的一根线,肚脐眼;秃鹰、老鼠、蛇与苍蝇……这些常常被忽略的画面中的细节,可以拼贴出怎样的观看之道?本书正是充满着对绘画史上这些细节的极致考究与剖析。

在这样一本细节之书中,绘画中那些看似边角的碎片,从固定的术语与流派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生的灵动之力。阿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本书是他的作品序列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本,最初写于1992年,后来有过几版修订,但却是第一次推出中译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认识艺术史的惊奇之旅。

《穿越北京中轴线》

主编:郑欣淼

作者:李想

绘者:孙平 刘正南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23年10月

推荐理由: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营城的核心,自元大都时期延续至今,这条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约7.8公里的中轴线是北京旧城的核心区域,最为集中地承载与展示着北京的历史文脉。在这条线上,既有皇家建筑,又有不少重要的现当代建筑,以及大量的民居街坊、历史街道等。永定门的沧桑巨变、天坛的祭天大典、前门大街的市井百态、紫禁城的辉煌与庄严、景山公园的巍巍五亭、北海公园的碧波泛舟、地安门旁什刹海热闹的烟火气……该书以北京中轴线的起源、传承和发展为主线,以绘本的形式全方位再现清朝以来北京中轴线及其两侧的空间布局、建筑形态、艺术风格、时代特色、市井民俗等,以一百多幅手工绘图浓缩北京中轴线百年历史风貌与时代变迁,宏大的场景和细腻的笔触结合之下,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之旅。

《权力的边界》

作者:赵宏

版本:果麦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f

2023年11月

推荐理由:

自法律诞生之日起,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张力便成为关乎每个人生存质量的天平。由于二者地位的天然不平等,于是注定了公法最根本的逻辑是在维护秩序的同时,更要对秩序的维护本身进行约束。诚然法律的现实充满各种缺陷,但唯有正视这些不足,并尝试在目睹身边的案例时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被体制磨钝共情力与思辨意识,才能守住社会的底线。这无疑需要理解法治内涵的启蒙。

《权力的边界》不谈主义,只谈问题。全书收录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近些年来重要的法治评论文章,也是对这些年引发公众讨论的法治事件的一次集中回顾。单身女性能否冻卵?如何看待数据防疫中患者的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穿和服拍照涉嫌“寻衅滋事”吗?各领域盛行的举报规范及背后的鼓励趋势是否合理?各篇文章从具体的案例着手,并以此扒梳相关法律法规,逻辑清晰地引出藏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灰色地带。而在这些案例背后是一以贯之的对法治道义的坚守和直面问题的勇气。

《耶鲁需要女性:她们如何改写藤校规则》

作者:[美]安妮·加德纳·珀金斯

译者:徐芳园

版本: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年12月

推荐理由:

1969年,全球知名的耶鲁大学结束了它长达268年的男校历史,迎来了第一批女学生。这一度被认为是教育史上推进性别平等的重要节点。不少书目关注这一决定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故事似乎被简化成了一个立刻实现平等的传说,只需按下招生键即可。但进入校园之后呢?

《耶鲁需要女性》通过口述采访当年的42位女性,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还原了故事的全貌。入学之初,这批女性曾被校方作为吸引男性生源的筹码,这一决策也并非有意打破性别桎梏,更多是出于回应男学生对性资源的诉求。显然,20世纪70年代的耶鲁校园并没有为女性的到来做好准备。平等的噱头之下,校方并不在意她们学术上的成就,她们也无法加入大部分社团,遭遇侵犯和骚扰而无处维权,有形的与无形的壁垒横亘在求学日常的深处。面对这样的困局,她们选择在行动中拓宽自己的阵地。寻求姐妹间的联结,团结男性同盟,并尝试与耶鲁教员和管理层内部建立共同体,逐步改善实际的境遇。

这段看似属于耶鲁女学生的集体史还与更为广阔的美国妇女运动、黑人权力运动同期共振,是女性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生动实践。这段历史距今已过50余年,但环境的变化速度并不及当年的第一批女学生所希冀的那样。尽管女性如今占耶鲁本科生的51%,但在终身教员中占比只有27%,且耶鲁至今没有过女校长。环顾当下,在诸如电竞等新兴领域,获得准入资格的女性或许与当年耶鲁女学生的境遇大同小异。从这个角度而言,她们的故事就不只是历史。

《我的母亲做保洁》

作者: 张小满

版本: 光启书局

2023年11月

推荐理由:

2020年,张小满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成为一名商场保洁员。与此同时,在职场上倍感压力的张小满与母亲在深圳重聚,共同住在一个狭小的出租屋里。两代人的沟壑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和争执,直到女儿选择从母亲在超级商场的保洁工作出发,试图达成与母亲的和解。《我的母亲做保洁》用平易和克制的语言,记录了当代母女关系的隔阂与交融。女儿每写完一篇初稿,都会先打印出来给识字都有些困难的母亲阅读。用张小满的话来说,母亲记忆中的生命为在职场上被“系统”围困的女儿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她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

张小满笔下的“母亲”来自于一个城市中被高度遮蔽的庞大群体。作为商场保洁员,他们维持着大城市的“体面”,却从经济报酬到日常生活中遭遇忽视甚至鄙弃。他们主动承担起一个社会中的“肮活”,却因此蒙受污名和精神创伤,以至于很多保洁员都不情愿告诉亲朋好友自己在大城市务工的具体工作。阅读《我的母亲做保洁》会让人想起另一本今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他们都是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又被我们视而不见的一群人。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

作者:和文凯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年12月

推荐理由:

财政者,国家(state)之基础。从征收、管理到预决算的诸多细节,无不关涉国家的体系建设和行动规划。而今日人们所熟悉的现代财政制度,尤其是民族国家的财政制度,大多都是从历史中走来,并且都经历了某种剧烈的转型。《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选择的是转型时期的英国、日本和中国,作者从特征上为现代财政国家作了界定,如中央政府对税金的集中征收,此税收能从市场中获得长期的金融资源。在迈向这个目标的路上,三个国家都遭遇结构性财政危机,传统的财政制度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如经历 了1600年至1630年财政危机的英国,在1642年爆发内战;经历了1820年至1860年财政危机的日本,在1868年发生了明治维新;经历了1820年至1840年财政危机的清代中国,在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作者和文凯以比较历史的视野进入经济史,对三个国家的危机、策略和结果加以制度性分析。不同的“信贷危机”和“社会经济条件”引向了不同的结果,而无论是英国和日本的成功还是清政府的失败,都表明这是一条通往现代财政国家的曲折之路。

《五代九章》

作者:郑也夫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23年10月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由社会学家撰写的五代史专著。社会学向来专于分析结构、机制,而有关历史和时间的研究,则一般被划为历史社会学范畴,而此种分类似乎表明若不是做某种专门研究,历史就是社会学的无关之物。这当然是谬论。不过这本《五代九章》却不是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产物,作者大概也是不受知识边界影响的,全从知识兴趣出发作文章。

五代十国的冯道,是一位饱含褒贬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混乱的年代居于高位,保持人格,并得以善终,也正是这个人物吸引了本书作者——本是打算写一部话剧,谁知在进入史料后“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写成一本关于五代十国的历史之书。书名中的“五代”是指研究对象,“九章”则指全书之构成包含九章内容,分别论述帝王、将士、文臣、冯道、忠臣观、正统观、天命观、雅乐胡歌、宦官等。全书自然离不开基础历史,作者在这基础上阐述史料文献,夹叙夹议,其述评简明有趣,路数不拘一格。选择读它的朋友,定然会被作者的写法和视野所吸引。

《疼痛的故事》

作者: (新西兰)乔安娜·伯克

版本: 光启书局

2023年11月

推荐理由:

历史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感觉绝非完全的自然之物,而是极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形塑。作为最广泛的人类体验,痛觉有其特殊的地位。承受痛楚、表达痛感,都包含着人类对苦难的感知,而疼痛体验的社会建构,也关系到人类的苦难如何被压抑和扭曲。英国情感史学者乔安娜·伯克在这本书中谈到一段历史,19世纪末,英国的医疗系统在种族主义信条的驱使下给出了相当矛盾的判断:一方面,他们认为非欧洲的土著族群因身体的劣等性而拥有较为迟钝的痛觉。另一方面,他们敌视的犹太人又因临床过程中对疼痛的“过度敏感”而被界定为劣等。所以,界定身体的疼痛看似是一个不偏不倚、客观精确的医学问题,实则充满着不平等与偏见。

尽管如今已是一个止痛类药品不断被发明出来的年代,但医学界依然发现有相当多的病患不曾得到及时的镇痛。导致这一现象的观念理由五花八门:有医生依然认为,某些地区的文化传统更加鼓励人们忍受苦痛;有宗教思想家认为,一定程度的疼痛能赋予某些体验以神圣感;还有人认为,相较于男性,女性对疼痛的耐受度更高。于是,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少数族裔、女性、婴幼儿丰富的镇痛诉求正在遭到忽视。伯克的这本书提醒我们,社会观念对疼痛认定的影响不仅停留在历史中,同样也延伸在当下,并会对每一个人产生切实的影响。

《卓别林与希特勒:光与影的缠斗》

作者: (日)大野裕之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23年9月

推荐理由:

查理·卓别林与阿道夫·希特勒的出生日期只相差四天,不过,这两位在公众印象中都留着标志性小胡子的男人一个成为了为无数人带去欢笑的喜剧大师,另一个则成为了将世界拖入战争深渊的恶魔。日本卓别林协会主席、剧作家大野裕之的这部别开生面的作品把这两个从未直接碰面的大人物并置在一个舞台上,讲述了一段精彩的“幽默挑战强权”的故事。提到这个主题,读者可能会立马想到卓别林创作的《大独裁者》,大野裕之在书中着重对这部电影作了精彩的历史语境还原。

作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它刚好拍摄于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而它讲述的故事——一战时期托曼尼亚王国的独裁者对犹太人发起的残酷攻击——无疑直指希特勒的暴行。它将卓别林带入种种风险之中,也成为了他勇气的证明。相较于其他反纳粹影片更为独特的一点是,即便在二战结束后,《大独裁者》依然在“冷战”、伊拉克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向权力发起质询,制造着一轮又一轮的风波。在大野看来,《大独裁者》充分体现了卓别林独特的才华。在电影的末尾,理发师慷慨激昂地进行和平演说,剧情戛然而止。听理发师演说的观众并不存在于电影中,而是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卓别林通过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留白,邀请每一位爱好和平的观众都参与到反抗极权的艺术实践中,这也让《大独裁者》能够不断在再阐释中获得新的生命。

同时,大野还认为,卓别林的幽默艺术对历史的洞察力远不止停留在单纯对政治权力的省察,而是还进入到媒介的层面。大野对《大独裁者》中出现的“议员”这一角色作了非常精彩的分析。电影中,独裁者希克勒的演说是一种混合了德语和英语的“胡说八道”,需要经过一名译员的转译才能被理解,而译员的转译却和原意相去甚远。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塑造了人们感知到的现实,某种程度上,它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权力”。卓别林和希特勒生活的年代,大众影像媒介开始崛起,大野评价,围绕《大独裁者》的斗争,其实也是深谙影像力量的希特勒和卓别林之间的博弈。就像希特勒借助影像抹黑犹太人一样,卓别林也成功地用《大独裁者》彻底腐蚀了希特勒的媒介形象——如今在互联网上已成模因的《帝国的毁灭》中的元首,几乎完全脱胎于卓别林的创造。因此,卓别林与希特勒的缠斗才不仅是幽默与权力的对决,更是光与影永不停息的缠斗。媒介制造的幻象是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基本境况,解放与被奴役的可能性并存其中。

《证据:如何用数据说话》

作者: (美) 霍华德·S.贝克尔

版本: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年9月

推荐理由:

霍华德·贝克尔是享有世界级声誉的社会学者,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局外人》也是犯罪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社会学研究者来说,用数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以此证明自己结论的真实性几乎是最为常见的科研内容。在量化实证研究方法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搜集、分析数据的方法、工具更是必不可少。贝克尔的这本书指向的是一个关键但简洁的问题:在社会学家进行数据搜集,并将其转化为研究“证据”的过程中,可能会犯哪些错误?贝克尔运用了丰富的真实案例,从人口普查到医学与犯罪领域的政府统计,列举了研究人员会遭遇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同时,他还用社会学家的独到眼光启示读者如何将研究方法中的缺陷转变为改进研究的灵感来源,将错误的“技术问题”转变为新的课题。比如,当城市人口构成和种族群体关系间的变化影响到人口普查统计的偏差,人们可以重新界定新的议题——“当人们说自己是意大利人或是爱尔兰人时,他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对数据保持警惕,并从对数据的反思中获得更多新的启发,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研究人员,更适用于生活在一个数据时代的每一位普通人。

《煌煌大明:考古、服饰、礼制》

作者:徐文跃

版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3年9月

推荐理由:

有明一代,衣冠文物之盛,直到四百余年后的今天,依然余音绕梁,令人神往。今天流行的汉服主体,即是明代服饰。但一如今天的服饰潮流,天南地北自有差异,纵使岁岁年年风尚亦各自不同,更何况明朝三百年天下,其服饰的发展演变,更是千头万绪,即使是载于典章,著于法令,依然无法将人禁锢在典制法条的牢笼里,即使同样的纹样,也会在不同时代变化出不同的样貌。甚至有时同一个名称在不同时代指称的服饰都迥然有别。

服饰史研究之难,由是可见,比起萃其大要泛泛而谈,细致入微地探究一个朝代服饰史,更犹如探渊察鱼一般,需要足够广博的阅读量与足够精细的眼光,才能从明代浩繁的史料中寻出服饰演变的片羽秋毫,加以解读。徐文跃的《煌煌大明》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其引用史料之鸿富,举凡有明一代会典律条官书记载,乃至各地方志、私人笔乘、日记,更从传世图画及考古出土文物中进行考实,务使图文相合,才得出审慎结论。书中特别是对一些服饰细节的考证,更是犹如刺绣一般,在史料与考古实物的经纬之间穿针引线,譬如书中关于褡护、贴里、麒麟补、西洋布的篇章,虽然只有三四页,却足以视为一篇首尾贯通、引证详实的考证文章。循着这条线索,更能让人发现作为汉服代表的明代服饰,并非如某些想象中恪守华夷之别,狭隘自封,而是承前启后,从外来文明中吸取养分,化为己用。

书中所写的网巾即为一例,这种在明代上至皇帝诸臣,下至贩夫走卒,皆会使用的束发用具,被认为是明人服饰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乃至于明亡之后,那些反抗清廷“留发不留头”的严酷剃发令的抗清义士们,依然会坚持戴网巾,作为忠于前朝的标志。就像那位在福建光泽南明抗清斗争中被俘“画网巾先生”,在被捕时找不到网巾,于是令仆人用墨笔为他在额头上画上网巾:“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当他在泰宁被杀时,砍下的头颅上,“所画之网巾,犹斑斑在额上也”。忠烈之气,至今依然令人动容。但是考证历史,却会发现,这一在明人记忆中由“太祖高皇帝创为之”的网巾,其实早在元代即已由之,元人萨都剌咏物诗中即有《网巾》一首,而明人传说中太祖皇帝发明网巾的因由,其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并非是朱元璋独立发明了网巾,而是他微服私访时在神乐观看到一名道士在灯下结网巾,怪而询问,此后又颁行天下,网巾才成为有明一代的盛行之物。而之后,才被后世附会上了“国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风,乃以丝结网以束发,名曰网巾”,又加以“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类的象征意义。意义最终战胜了史实,成为了一种理念上别华夷,明正统的象征物,又在王朝覆灭后,成为贞烈之士寄予忠义的对象——衣冠之间,诚有大义存焉,诚不我欺。

《猫奴图传:中国古代喵呜文化》

作者:刘朝飞

版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3年6月

推荐理由:

猫是主子,这个观念几乎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人类甘愿侍奉主子,充当猫奴,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古已有之。人类与猫签订的主奴契约,恐怕自从剑齿虎与原始人的时代就已开始。关于说明人与猫主奴契约的历史论著,也满坑满谷。但关于中国猫奴的史书,却颇为罕见。作为一个治史与历史同样悠久的国家,岂能缺少这样一本专门写给猫主子的起居注呢?因此,刘朝飞的《猫奴图传》算是在声声喵呜中精巧地填补了一个中国猫奴史的空白。

古人本有《猫苑》《猫乘》《衔蝉小录》三大猫奴史书,几乎将猫咪史料网罗殆尽,而刘朝飞的《猫奴图传》却仍可青出于蓝,即使是那些已经为人所知的猫奴史迹,依然可以从中读出新鲜的趣味,就像在众所周知的资深猫奴陆游的日记《入蜀记》中,居然还可以发现一条笔记“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这位猫奴即使出远门,也须臾不忘伺候主子起居饮食。可谓喵呜忠奴。

我们所以愿意侍奉猫,并且将自己侍奉主子为奴为仆的事迹写成诗作,记入笔记,汇集史乘,得意洋洋地加以炫耀,或许正是因为人类自己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也常常沦为受人奴役,为人指使的境地,比起作为同类的奴仆,猫主子倒更愿意施加恩惠,在人不堪同胞奴役指使时,给予慰藉,在被同类责骂冷落时,给予温暖,而且,就像书中那个会说人话的猫所说的那句刻薄却又值得深思的名言:“我能言,何关汝事!”猫主子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人类,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大奥 1—6》

作者:(日) 吉永史

译者:吕灵芝 / 袁斌

版本: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1月

推荐理由:

大奥,原本是禁锢诸多年轻女性的深宫大院,是用清规戒律掩盖欲望野心的女性迷宫,从洗衣漂染、烹饪供膳,到成为将军身边的侧室,自下而上,她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侍奉日本名义上的天下一人,实际上的权力主宰者将军,保证德川之世的延绵昌盛。对中国读者来说,完全可以将大奥想象成一个缩小版的中国后宫,而大奥中的众多女子,便是后宫中的宫女与妃嫔。

但是,假如后宫的最高主宰者成为女性,而宫女与妃嫔却都是男性,又将如何?

日本漫画家吉永史笔下的《大奥》正是这样一个性别逆转的世界,女将军君临大奥中汇聚的是三千花美男,女性竞争男性恩宠的宫斗戏码被彻底颠倒,成了诸多年轻貌美的男子为了博得女将军的垂青而机关算尽。但这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架空历史,而是历史因为偶然事件在另一条时空上的演绎。作者引用了日本历史上一场真实的大瘟疫“赤面疱疮”,只是把这场原本不分性别皆会感染的病毒,变成了只会有年轻男子感染的恶性致死传染病,由此导致日本男性数量急剧下降到女性的五分之一,由此社会结构才发生剧烈变化,女性不得不出来承担大部分原先由男性承担的社会职能与体力劳动,为了家族的延续与权力的承继,女性也由此成为家族继承人。当原本的男性将军德川家光感染赤面疱疮暴毙后,她的私生女不得不被乳母扶持成为统治者,以父亲的名义执政,日本由此迎来了女将军的时代,但这个起始并不辉煌,就像这位女性德川家光所说的那样:

“说到底,此举只是权宜之计,待到将来男子人口增多,可以继承家督之位,一切将会恢复旧貌。将军家亦如此,为了支撑德川盛世,我不过是暂居将军之位而已……我虽名为将军,不过是为了延续德川盛世而降生的牺牲品罢了!倘若男子继续减少,德川盛世覆灭,我将与之共存亡!”

《大奥》性转世界中女性登上至高权位的目的,只是为了临时填补男性匮乏的空虚而已,吉永史用了“长久的沉默”来回应女将军正式登位时慷慨激昂的演讲,可谓意味深长。只是历史的发展,终于让权宜之计成为了习以为常的新传统,到本书结尾的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代,女性继承家族、成为将军,已经是日本上下的共识,甚至男性要继承家族,还要女将军的特别恩准。

权力场上的性别逆转看似彻底,女将军的地位也稳若泰山,但吉永史却不断在提醒读者,这其实只是皮相,从某种程度上说,所谓的女将军并非纯粹的女性掌权者,一个特征是,女将军在公开场合也要使用男子的名姓,只有回到大奥这个私人掌控的后宫世界,面对那些男性妃嫔时,她才恢复女性的身份。她是披着男性皮囊的女性,也是裹着女性皮囊的男性。大奥存在的目的,既是女将军逸乐的后宫,但其本质依然是为了德川盛世传递香火。其中种种阴谋算计,无论是内廷政变,还是政治事件,从著名的元禄忠臣藏,到日本大奥最大的冤案丑闻江岛生岛事件,除了性别逆转之外,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丝毫改变。以至于在《大奥》第18卷终篇里,倒幕军只要销毁了德川幕府的内史记《没日录》后,就可以轻易篡改历史,抹去女将军当政的痕迹。性别逆转,但历史并未发生任何改变,这或许才是《大奥》真正值得深思之处

新书月榜,正在去往更多书店

10月,在与书萌的联合招募下,「新书月榜」带着20本好书来到了两家新的书店——都江堰•三联韬奋书店、哈尔滨•众创书局。通过这次招募,书评君认识了很多令人惊喜的书店,未来与“新书月榜”将陆续到达这些书店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也欢迎更多的城市书店或空间加入我们,让好书成为我们彼此的连接!

Station 14

都江堰•三联韬奋书店|一小片深蓝如海

深蓝、白字的书店匾额,是三联韬奋书店不变的标志性招牌。推开书店的门,翻看那些或许有些小众冷门、却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则更让人确信,三联就是藏于闹市区或街巷的一小片深蓝的海——它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深邃、宁静,以思想智识与文人风骨传递着恒久的细腻温情。

三联,始终是一份高雅情怀,是历史与当下、未来的链接处,其倡导的从读书中去获取好的生活,好的生活的本质就是新知,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这也是书评周刊推出“新书月榜”这一栏目的意义之一——与遥远而伟岸的灵魂对话,从书中、从心中开始,建设更好的生活。

Station 15

哈尔滨•众创书局|书之树,仿佛若有光

走进坐落于哈尔滨南岗区的众创书局,就会看见书局中央,跨越三层楼高,如无有百人不可环抱的参天大树般的环形书塔,而其设计灵感也恰是源自于大兴安岭的森林——对于书而言,树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比喻——时间的沉淀,扎根于一地,朴素无华,而有时透过树叶洒下的光,已足以带来震撼的美丽。

然而,或许是身处我国喜剧之乡的东北,“新书月榜”与众创书局故事的开始,除了惊叹还有天然的快乐。因为时值深冬,东北的日光很短,书评君常常和众创君陷入等光拍摄书展的对话中,在这期间,还不时收到众创君关于店内东北话主题书桌的“培训”,如今书评君的东北话略有小“讷”。而就是在这样的快乐中,不正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书与树会展现的具有韧性的生命力吗?

Station 03

成都•寻麓书馆|过一种冒险主义的生活

这个冬天,寻麓像是开始了一种冒险的生活——举办了太多的文化沙龙,似乎开启了一场无尽的对话;第一次举办演讲活动,以不同的个体为范本去探寻人生的另一种定义方式;举办第一季“居民旧书坊”……

在寻麓的行动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不间断的努力,为了创造一种从书出发的,真正的、无差别的公共人文生活。

Station 07

大庆•百湖城书艺馆|从时针上走下来

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大庆呈现的更多是一种颇有棱角的面貌。而这里的百湖城书艺馆,似乎营造了另一种质感,店内蓝黄的玻璃、红木的家具,好似一个油画的世界,让人从时针上走下来,跳出按部就班的生活,短暂剥离于现实之外。

Station 09

杭州·乌托邦书店|一切都将融化却也不朽

岁末将至,寒意渐浓,钱塘也躲不过深冬的萧瑟,在江面上绘制着生长的冰雪森林。乌托邦书店的日记还在继续,记录着日夜的晴暖与四季的更替——在这里你能读很多的书,推开门又能走更远的路。

Station 12

武汉•境自在书店|乐观活着的理想主义

内卷太厉害怎么办?读书!为啥?因为“读书破万卷”。——这段诙谐幽默的对话见于武汉的境自在书店,店中张贴着各式书法作品,内容并不高深莫测,言语通俗易懂,富有孩子般纯真的情趣,直达人心。简单的配方,却流淌着润物细无声的真诚。

小境并没有将书店包装渲染成脱离现实、寄托空泛情怀幻想的地方,而是将其深深扎根在热气腾腾、充满酸甜苦辣的平凡日子里。用欢笑、柔软与治愈,为每一位走进这里的读者朋友奉上营养均衡的精神食粮。恰如店中书法落墨:乐观地活着,也许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书评周刊•新书月榜,期待遇见更多的书店!有意合作的书店或空间,欢迎发邮件至zhangyao2023@bjnews.com.cn。“阅读需要主张”,我们相信——好的阅读过后,会有新的世界出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编辑:宫子 李永博;海报设计:师春雷;校对:王心。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