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鉴于太子朱标生性善良,不知道现实的残酷和险恶,于是他为了稳固太子登基之后的局势,便开始大肆的诛杀曾经与他一起打天下的有功之臣。
刚开始朱元璋仅杀掉了那些声望显赫能威胁皇位的一些功臣,但后来随着朱标的英年早逝,他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没有声望又毫无根基的朱允炆让他更为焦虑。
于是朱元璋又再次列举出了更多诛杀名单,并告诫朱允炆登基之后要采取削藩的制度,不然皇位可能不保。在朱元璋这份“屠杀名单”中有一个人侥幸躲过了一劫,后来此人还成功让朱棣取代了朱允炆。
暗流涌动陈亨是今安徽省寿县人氏,他曾是元朝的将领,被元朝廷封为扬州的万户侯,家族几代都身世显赫。随着反元的声势逐渐扩大,陈亨感觉元朝的大势将去,于是便改投到朱元璋的麾下。
由于陈亨是带着兵来投奔,让朱元璋对他另眼相看,当即封他为铁甲长,领兵千人。此后跟着朱元璋北征并驻守在东昌,当时敌军上万人如洪水般袭来,陈亨守城固若金汤,用奇兵诱敌深入并歼灭。
之后陈亨屡立战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将他擢升为大将军。明朝初期北边战乱不断,陈亨奉命驻守在北境之地。他一心一意地为朝廷镇守边境且毫无怨言,朝廷的腥风血雨似乎与他无关。
那时朱元璋为了儿子,已经开始对一些开国功臣动手。当时王朝成立之初,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了34位开国功臣,其中有14个人被诛杀。被杀总得有由头,这牵扯出了明初两桩大案件。
他们分别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朱元璋有借着这些案件肃清朝廷风气的目的。其中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等人都死于“胡惟庸案”。
“蓝玉案”中被牵连诛杀的达五千多人,还有其他功臣都因为各种原因被朱元璋赐死。朱元璋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但看着曾经一起征战沙场的兄弟身首异处,陈亨不知道作何感想。
想必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恐惧和愤恨交织的,虽然陈亨也属于开国功臣,但他却幸运地躲过了一劫,没遭到朱元璋的毒手,但这也为后续的事情埋下了隐患。
兵力悬殊朱允炆登基之后,对手握重兵的皇叔们心惊胆战。特别是燕王朱棣,他本就一直觊觎着皇位,好不容易熬到太子朱标去世,没想到朱元璋没想过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皇位继承人,而选了孙子。
这让朱棣心中难免有些不甘,于是他时常仗着自己是皇叔的身份,来朝觐见的时候径直走在皇道上,这可是对皇帝大不敬的行为。大臣上书弹劾他并建议让他迁去南昌,但朱允炆顾念亲情没有同意。
朱允炆内心还是有个声音告诉他,是到了削藩的时候了。在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他举行了大刀阔斧的削藩改革。因此藩王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彻底被激化,朱棣决定不等了。
公元1398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众多藩王以朱棣为首纷纷响应,形成了双方水火不容的敌对态势。藩王手中的兵力其实也不少,联合起来确实能给朱允炆重磅打击。
虽然朱棣佣兵多年,也一直在积蓄着自己的力量,但面对朱允炆的明朝大军还是略显劣势。
因此在战略上朱棣主张智取而非强攻,他使用计谋控制了北平城,周边的郡县也全部投降归附,使得朱棣的兵力大增至数万名。可以说他没费什么兵力就攻下了北平,这引起了朱允炆的警觉。
于是朱允炆将朱棣贬为庶人,然后发兵讨伐燕军。此时虽然朱棣拥有北平,但实力上还是无法与朱允炆抗衡。很快在朱允炆明朝大军的攻势下,刚拿到手还没捂热的北平就几近失守。
朱允炆此次派出的是明朝老将耿炳文,他率军13万却号称“百万大军”一路追击朱棣的燕军,在声势上就把对方给震慑住了。朱棣知道打不过,于是便采用了招降的策略买通了张保。
张保将耿炳文的布防和作战计划都告诉了朱棣,随后他派出军队来了个声东击西,将耿炳文逼到了真定城之中。这座城朱棣攻打了三天都无法如愿,只能回师北平。
朱允炆听到战报后揪心不已,在黄子澄的推荐下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前去征讨燕军。可此人是个酒肉之徒,根本不懂得行军打仗,所有兵法中不应该犯的错误他都进行了一遍,结果被朱棣打得求饶。
不得不说朱允炆任用李景隆是个极大的错误,但他却还不自知。直到白沟河一战才幡然醒悟,但也为时已晚。
白沟河之战北沟河位于北境地区,李景隆一路被朱棣追赶到此。朱棣在这期间不仅得到了城池,而且收编了不少的兵力,人数已经达到十万人。但面对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还是悬殊不已。
此时镇守在北国边境地区的陈亨也加入了征讨朱棣的大营,但李景隆是什么人?刚愎自用、毫无作战经验,陈亨虽然要听命于他,但内心却并不认同他的作为。
但李景隆自视有六十万的兵力,一点都不惧怕朱棣。他在朱棣旧部平安的建议下对燕军进行了伏击,使得燕军大败。然后又在燕军撤退的半路上埋伏炸药,导致燕军伤亡惨重。
重创了燕军之后,李景隆开始得意忘形,就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陈亨带着十万兵马归降了朱棣。这十万大军后来成为了朱棣的主力军,陈亨本人也冲锋在前,帮朱棣扭转了战局。
白沟河之战的胜利最大的功劳就是陈亨,若不是他临阵倒戈,恐怕朱棣早已被李景隆给斩于马下。据史料记载,陈亨在白沟河这场战役中遭受多次重创,差点就战死沙场,不过后来还是逃过一劫。
此后他又跟着朱棣参加了济南之战,然后在铧山与平安进行交战结果损失惨重,陈亨也身负重伤无法再战,于是他便被朱棣派往北平镇守,封为都督同知。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登基为明成祖,他还亲自到陈亨府上进行慰问。同年十月,陈亨病逝,朱棣为他撰写铭文并追封他为泾国公。
朱允炆手握六十万重兵为何还会大败?除了任用了不会打仗的李景隆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诛杀功臣引起的。实际上当时的明朝廷已没有良将可用,从朱允炆任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就能看出。
也许朱元璋都没想到在他去世后,朱允炆会这么快就面临着战争。无将可用成为了“靖难之役”最主要的原因。陈亨也是看到这点,觉得朱允炆大势已去,于是便投靠了朱棣。
然而就是他的这一举动直接让朱棣反败为胜,最终顺利登基。当年躲过朱元璋屠刀的他让大明江山易了主,真可谓因果报应、天道轮回。
自律和审时夺势,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