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专家Brent M. Eastwood声称:
“轰20远航能力太强,有直接进入美国本土作战的能力,可携带核弹头,对美国的威胁或大于B21。”
从最初引进苏联图-16轰炸机起步,到自主研制轰-6。
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虽然在不断提升。
但始终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续航短。
这个问题,就像一道看不见的藩篱。
将中国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框定在西太平洋第二岛链附近。
多次改进的轰-6系列轰炸机。
尽管,已经成为了中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其最大航程也仅能达到7000公里左右。
即使是搭载额外的油箱,也只能勉强触及夏威夷群岛。
而美军轰炸机,可以从关岛等前沿基地,直接威胁中国本土。
如今的轰-20上世纪90年代末,美军B-2隐身轰炸机,在科索沃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世界见证了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威力。
一架B-2,能携带16枚精确制导炸弹。
在80小时不间断飞行中打击16个目标,航程高达11000公里。
反观当时的中国空军主力轰-6,航程仅有3000公里。
这差距不禁让人倍感压力。
中国军方意识到:
没有远程战略打击能力,就是被捆住了手脚。
转机,出现在2009年。
中国,成功研制出国产涡扇发动机WS-10,推力达到13.5吨,这为轰-20的研制奠定了关键基础。
要知道,发动机曾是制约中国军机发展的最大瓶颈,被称为“心脏病”。
以轰-6为例,其一直使用仿制的苏联AL-20发动机,推力仅为9.5吨。
更令人振奋的是,轰-20采用了独特的隐身设计。
从曝光的资料看,轰-20的身影颇似一只优雅的黑天鹅:
线条流畅,没有任何外露的螺栓,连进气道都做成了S形。
这些细节,都是为了降低雷达反射面积。
有军事专家估计:
轰-20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可能只有0.1平方米左右,相当于一只麻雀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轰-20的研制速度远超预期。
从2013年,首次试飞到2021年服役,仅用了8年。
相比之下,美军B-2从立项到服役用了15年,耗资447亿美元。
据悉,轰-20的研制运用了大量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原本需要数千次风洞试验压缩到了几百次。
如今的轰-20,不仅能突破“第二岛链”束缚,更是被普遍认为突破了8000公里。
轰-20和美军B-2轰炸机上世纪的中国,就像一个专注于守护自家院落的农夫。
那时的轰-6轰炸机,能飞到西太平洋已经足够满足防卫需求。
但随着中国不断发展。
我们的商船已经遍布全球,海外利益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美军B-2轰炸机,可以从关岛起飞,直接威胁中国腹地。
而我们的轰-6,只能望洋兴叹。
这种战略不对称,就像是对方的马可以纵横全局,而我们的象却被困在自家领地。
轰-20的出现,正是要改变这种局面。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它的航程可能达到了惊人的14000公里。
这个数字有多么了不起?
一架轰-20从北京起飞,可以直接飞到纽约(15000公里),只需要一次空中加油。
有意思的是,轰-20的航程,甚至可能超过了美军最新的B-21轰炸机。
后来者居上。
不仅追平了对手,还后发制人地领先一步。
当然,航程并不是衡量轰炸机性能的唯一标准,但这个突破性进展已经足以证明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
B-2的庞大体型,就像是冷战思维的具象化:
超大航程,超大载弹量,为的是在核对抗中保持绝对优势。
它长达52米的翼展,大到几乎能遮蔽一片篮球场。
而新一代B-21,则走了一条不同的路。
它的体型只有B-2的一半,翼展也缩小到了30米左右。
改变背后,是美军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全新思考:
在精确制导武器时代,也许不需要携带太多炸弹;
在全球基地网络时代,也许不需要太长的航程。
但这种“轻量化”设计,也带来了明显的局限。
较小的机体,意味着较小的油箱容量。
即便美军的发动机技术领先全球,燃油效率可能提升了20%到30%。
但体积的硬伤,仍然难以弥补。
据军事专家估计,B-21的航程,可能在9000到10000公里之间。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从美国本土起飞的B-21。
如果不进行空中加油,是无法直接到达中国的。
这个看似的缺陷,其实反映了美军的战略布局:
在太平洋地区,美军拥有关岛、冲绳等众多前沿基地。
就像是在太平洋上撒下了一串跳板。
B-21,或许不需要太长的航程。
因为它可以借助这些基地,分段完成远程打击任务。
但在现代战争中,前沿基地逐渐变得脆弱。
过于依赖“马”的跳跃,可能会让整个战略布局变得不够稳健。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轰-20选择了更大的体型、更长的航程。
因为在战略竞争中,有时候以不变应万变反而是更稳妥。
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地理,往往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战略资本。
放眼全球,美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麦金德说过一句话:
“谁控制了北美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
东临浩瀚的大西洋,西临广阔的太平洋。
是上天赐予的两道天然屏障。
北面,是历史上最亲密的盟友加拿大,再往上是人迹罕至的北极圈。
南,面虽然有墨西哥。
但复杂的地形和狭窄的海峡,限制了它成为军事通道的可能。
这样的地理格局,就像是一座坐落在双重护城河中央的堡垒。
二战时期,这种地理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欧亚大陆陷入战火,美国本土却安然无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兵工厂。
太平洋和大西洋,不仅是天然屏障。
更是美军,投送力量的战略跳板。
战后,美国更是巧妙地在太平洋布置了三条岛链,护城河外又修建了三道瞭望塔。
但这种地理,反而让美国对远程打击力量特别敏感。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美国社会的恐慌情绪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时的美国人突然意识到:
太平洋和大西洋,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以威慑止战,以实力求和中国的东风-41洲际导弹,就是打破这种地理优势的第一把“钥匙”。
射程14000公里,能够从中国直达美国本土任何一个角落。
但正如,古代行军打仗讲究“金鼓齐鸣”,单一的威慑手段总是不够完整的。
轰-20的出现,给了中国第二把钥匙。
它不仅能突破地理的束缚,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战略选择的多样性。
在现代战争中,威慑力往往来自于不确定性。
当对手,不知道威胁可能从空中还是从地下来临时,防御的难度和成本就会成倍增加。
“大国三位一体”的核威慑理论:
陆基导弹、战略轰炸机、核潜艇。
三者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威慑体系。
轰-20的服役,正是在填补这个战略拼图中的重要一块。
它不仅在于突破美国的地理优势,更在于完善中国的战略威慑体系,保障和平。
1945年的广岛和长崎,两朵蘑菇云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史。
那时的原子弹威力是1.5万吨TNT,而今天的核弹呢?
一枚B63核弹就有120万吨当量,相当于80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
这种进步,让人既敬畏又心惊。
美军的B-2轰炸机,能装16枚这样的核弹。
轰-20的设计也差不多,估计能携带15枚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
两枚核弹,就能让纽约这样的大都市瘫痪。
一架满载满载起飞的轰-20,理论上可以让七到八个,主要城市遭受毁灭性打击。
但核威慑就像是一盘高手对弈。
真正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打,而在于“不打”。
中国现在有了完整的威慑体系:
东风导弹像是明枪,核潜艇是暗箭,轰-20则是空中的利剑。
三管齐下,让任何对手都不敢轻举妄动。
核战争没有赢家。
美苏两国像两只握着炸弹的刺猬,最终选择了互相保持距离。
今天的轰-20,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维护和平。
它的存在,让任何国家在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时,都要深思熟虑。
这就是核威慑的真正价值:
以威慑止战,以实力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