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教授:ACLF领域预后评估最新进展,中国研究助力共识形成

建中康康 2025-04-08 02:29:39

编者按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急性恶化导致多器官衰竭和高短期死亡率的危重综合征,其临床异质性使得早期诊断和精准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在第34届亚太肝病学年会(APASL 2025)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君教授团队展示了关于ACLF诊断标准、预后模型、发病机制、免疫调节及动物模型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国际肝病》特邀李君教授就ACLF预后评估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解读。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采访视频

《国际肝病》

近年来,ACLF的动态预后分型被提出。您认为这些分型在临床管理中有何指导意义?

李君教授

动态预后分型对于临床决策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不同个体对治疗的反应差异十分显著,而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诸如28天和90天死亡率等关键预后指标。所以,构建一套科学且规范的动态评估体系迫在眉睫。

不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评估方法需在准确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倘若评估系统过于繁杂,很可能会给临床工作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当下,我们团队正在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旨在制定出一套契合中国临床实际情况的动态评估方案。

《国际肝病》

您团队研发的新型ACLF预后模型在预测患者生存率方面的表现如何?与传统模型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李君教授

自2013年起,我们团队便投入到构建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ACLF诊断预后评估体系的工作中。最初,我们成功创建了基于中国患者群体的COSSH-ACLF诊断标准。此后,鉴于中国HBV感染人群的独特性,我们又进一步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COSSH-ACLF评分模型。

同时,在深入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ACLF国际评分系统存在显著缺陷。欧洲标准需综合评估多达15项指标,且这些指标涉及6个不同的器官系统,操作流程极为繁琐;而亚太标准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简化,但未能充分考量中国HBV感染人群的临床特性。

有鉴于此,我们团队最新推出了COSSH - ACLF II评分系统。该系统经过精心设计,仅选取6项关键临床指标,便能够迅速且精准地实现风险分层以及短期死亡率的预测。这一创新模型有效弥补了欧洲和亚太标准的不足,具备诸多突出优势:其一,大幅简化了评估流程,显著提升了临床实用性,让医护人员能够更高效地开展评估工作;其二,充分结合中国HBV感染人群的特点进行优化,使评估结果更具针对性;其三,在预测准确性方面,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复杂的评分系统。

可以说,COSSH - ACLF II评分系统宛如一个精准的导航仪,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决策支持,助力他们优化患者管理策略,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带来更有力的保障。

《国际肝病》

在本届大会上,APASL发布了最新的ACLF共识,它在预后评估方面有哪些重要推荐?这些推荐对临床实践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君教授

本次APASL 2025大会在ACLF领域达成一项最重要的共识,便是正式将中国自主研发的COSSH - ACLF I和II评分系统纳入其中。在这两套评分系统里,COSSH - ACLF II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尤为显著。

COSSH - ACLF II评分系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能够对常规患者进行精准的预后评估,更关键的是,当患者的评分处于7-10分这个区间时,接受肝移植治疗可获得极为显著的生存获益。这一重要发现,为肝移植适应证的精准界定以及器官分配决策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凭借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该评分系统获得了APASL的高度认可,并在最新共识中被列为强烈推荐内容。

《国际肝病》

APASL共识在ACLF定义和诊断标准、治疗和管理上还有哪些共识性建议?您如何评价APASL共识的现实意义?

李君教授

随着中国学者更为深入地参与到国际指南的制定工作当中,APASL共识的临床适用性得到了显著增强。这一积极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肝病研究领域的专业实力与影响力,更为全球肝病诊疗实践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展望未来,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队列研究。通过汇聚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临床数据,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ACLF的发病机制、疾病进展及预后情况,从而为评估体系的优化提供更为坚实的依据。

与此同时,积极整合人工智能和多组学等新兴技术也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优势。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懈努力,致力于推动ACLF诊疗标准的持续优化与创新,为全球肝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