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如同一部喜剧,看戏的人都走了叫民心尽失。看戏的人怨声载道、戾气很重叫民怨沸腾。看戏的人驱赶唱戏的人叫王朝更迭,一个王朝灭亡的顺序是:先是戾气很重百姓内耗,这就是古代的匪寇猖獗、绿林成风的原因,然后会演变为攻打衙门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然后这个王朝摇摇欲坠被覆灭。但大家认为有一个王朝跳出了这个周期,那就是唐朝,因为王朝是被朱温灭掉的。而貌似并不是这样,但从长期看也是这样,百姓先是生活困苦,然后爆发黄巢起义,最后被朱温灭掉了。
唐朝
唐朝的衰落开始于安史之乱,这是百姓戾气的开始,当时有篇文章叫《石壕吏》,讲的是诗人杜甫晚上投身于石壕村,然后朝廷就来抓壮丁,老头吓得翻墙而逃,老妇面对官吏的恐吓哭诉自己的儿子都战死了,只有年幼的孙子,为了保住孙子的姓名,老妇被迫从军。这也能看出当时的唐朝有多么民不聊生,事实是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百姓都处于战乱纷飞的环境里,百姓除了黄巢起义还有袁晁起义、裘甫起义、庞勋起义等等,盗匪横行更是不必多说。
而我在贴吧看到有人为大唐的灭亡感到惋惜,我不知道惋惜什么,惋惜百姓民不聊生吗?我承认唐朝有唐太宗这样的君主,但唐太宗只是唐太宗,不能把一个人的荣耀嫁接在无数百姓的苦难上吧。唐朝最让我感动的起义就是西原人民起义,这也是少数民族和汉族联合,一起推翻大唐帝国的起义。当时的大唐越苟延残喘一天,百姓就多一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他们的皇帝唐哀帝也处于殚精竭虑之中,因此这样的苟且偷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代兴亡
纵观历代兴亡,我一直找不到朱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因为在所有的王朝灭亡中,朱温就像一个异类一样格格不入,甚至都不符合历史规律。后来我明白了:历史使命。根本原因就是黄巢起义的失败,导致他的世家清洗使命还没有完成。于是朱温适应了白马驿之祸,幸存的世家大族也都被一锅端。于是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布衣才真正开始走入了历史舞台,因为历史的趋势就是民主和个性,这也是时代的主旋律。
在唐朝以前,仕途基本就被世家大族垄断,甚至他们的子孙都可以世代罔替,这一方面促进了所谓的满门忠烈,另外一方面也压制了人才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乱世人才辈出的原因,因为如果是盛世,尉迟恭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打铁匠,程咬金也是一个生活窘迫的无业游民。古代春秋战国是历史的闪光点,这是因为那时候没有思想、道德等束缚,人才才会如群星荟萃一样照亮整个时代。如果那时候有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那么张仪就会因为魏惠王的昏庸成为第二个惠施。
惠施
如果有忠臣不仕二主,那么公孙衍、苏秦这样的大纵横家就会被历史埋没。其实我们如果真的阅读诸子百家,那么其实他们每个学派都是有道理的,这就是个性。历史本来就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唯一答案。所谓国家不过是部落的升级版而已,而古人组成部落是因为利益,群体有利于捕猎,有利于生存。换句话说,国家是个人的媒介,但却不是个人的负担。人也应该着眼于自身,发挥自我价值,这就是一个良性的时代发展。
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才会满足人生意义,君主因为人才流失才会求贤若渴,最终才会促进王朝和个人的发展。这就是一种良性的激励与反激励,而春秋战国就是这样。相反,一个王朝用道德、律法去约束人才,人才会被庸弱的君主淹没,君主也会在赞美中迷失,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个民族,压根一定时期群雄并起,一定时期人才凋敝的原因。比如清末人才凋敝,民国有鲁迅、蔡元培等人才,甚至女的也有林徽因、萧红等文豪,几十年出的人才比几千年都多。
天道
我们古代有个词叫天道,历史其实就是天道,进则生,退则亡。甚至像战国赵国一样进步缓慢也会灭亡,像汉唐一样被灭是正常的,因为王朝灭了,民族还可以复兴。但如果像明清一样用民族给自己的王朝陪葬,为了所谓王朝的稳固用八股和文字狱阉割人才,用闭关锁国去愚弄百姓,那么一旦灭亡就是灭顶之灾。事实上清朝灭亡也难以避免,有洋人时注定会给民族带来灾难,没有洋人也难以阻挡太平天国的脚步,只是这愚昧即使没有洋人,太平天国以后也会爆发更大的灾难。王朝兴衰犹如花开花败是天意,但如果因为花败而璀璨所有花朵,最终只能因花朵没有种子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