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雍正帝极为倚重的臣子,在雍正去世不久,竟然也随之死去,年仅51岁。乾隆帝对李卫的评价和雍正帝截然不同,称他为一介庸奴,还批他竟敢托名立庙。为何同一位大臣在两位皇帝心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事实上,李卫的官场生涯颇为传奇,人们提到雍正朝的名臣,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卫和年羹尧。与居功自傲且自取灭亡的年羹尧相比,李卫显然要幸运得多。雍正帝多次夸赞李卫的能干,让他在仕途中顺风顺水。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乾隆帝对李卫的看法并不友善。乾隆为什么会对李卫有如此不好的评价,这需要追溯到李卫的仕途经历。
李卫并非通过科举踏入仕途,而是依靠家庭财力买官。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方式,使得他在清朝官场显得极为特别。清朝大部分官员都是通过科举入仕,只有极少数如王公贵族通过其他途径入仕。但是李卫家财万贯,其父为了让整天无所事事的李卫有个正当的事情做,于康熙年间捐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这兵部员外郎虽然官职不大,也只是个虚职,但却是李卫踏入官场的开端。
李卫的商业背景让他在掌管银两和商税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才干,这使得他在官场上不断获得升迁的机会。后来他被调至户部,负责处理户部的账目和银库。这一职位让李卫的才能得以发挥,他的精明和干练获得了众多同僚的认可,这也为他赢得了雍正帝的重用。
雍正帝继位后,李卫的晋升变得异常迅速。从云南盐驿道、云南布政使到浙江巡抚,再到两浙盐政,总督接连晋升,一度成为封疆大吏。他在这些重要职务上表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尤其在理财和盐政整顿上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另外,李卫的人缘也非常好。他不拿额外收益,廉洁自律,使得许多官员愿意为他效命。
乾隆帝登基后,李卫的境遇发生了变化。虽然李卫早期为朝廷做了许多贡献,受到过多方赞扬,但乾隆帝却对李卫的评价不高。乾隆下江南时,看到百姓自发为李卫立庙,感到极为不满,认为这是李卫在与自己争名夺利。乾隆帝对李卫表现出了明显的否定态度,并下令拆除这些庙宇和神像。此举显示了乾隆帝在尊重前朝功臣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也间接反映出乾隆对李卫在财政上的过度倚重的不满。
批评李卫与乾隆帝好大喜功、爱虚名的性格密切相关。雍正朝期间,李卫的卓越表现和廉洁作风得到了极大的肯定,但乾隆更希望抬升的是自己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更希望提拔的是自己亲近和信任的官员,而李卫的影响力和民间的声望无形中威胁到了乾隆的权威。
此外,李卫的与官场权贵对抗的勇气和对民生的关怀,也让乾隆对他心存忌惮。李卫曾在户部与权贵争斗,将某王爷私自征收的“平库银”公开揭露,这样的行为让权贵们对他又怕又恨。乾隆继位后,尽管没立即罢免李卫,但他的猜忌和戒心显而易见。
李卫之所以能在雍正朝受到如此重用,与他的管理才能和无可替代的能力密不可分。在盐税这一关键收入来源的整顿中,李卫的贡献极为突出,他熟悉商贾之事,能够准确打击违法分子,维护国家财政收入。这也是雍正皇帝所器重的关键。
在担任浙江总督期间,李卫通过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改善了当地的水患问题,为百姓造福。其听信民声、体察民情的作风,使得他在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这些都是他被称为“青天大老爷”的原因。
尽管如此,乾隆帝的态度却显得狭隘和苛刻。在历史上,每一个被给予高度评价的大臣背后,都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李卫从一个买官的小官员成长为一位封疆大吏,背后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李卫的最终失宠和乾隆帝的个人性格、政治需要都有直接关系。
李卫的经历,折射出清代官场的复杂性和朝代更替间不同皇帝用人的差异。即便是能臣,也难以逃脱政治风浪的冲击。乾隆对李卫的苛责,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这一评价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后人对李卫的看法。
李卫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应局限于某一朝代某一人的评价,而应从更宏观、更综合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位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如此,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