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沧海冒险家
编辑 | 沧海冒险家
-<前言>-
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的摩托车主要出口国家,其中中国和日本占比巨大。
可是几十年过去之后,中国在东南亚的市场占有率反被日本超过,并且拉开了巨大差距。
要知道中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第一梯队的水平,在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如今会落得如此地步呢?
-<东南亚的摩托车需求>-
东南亚以越南为首的国家,与我们亚洲的出行习惯并不同,他们汽车的拥有量并不多,大部分居民出行都依赖摩托车。
东南亚地区多山地,地势崎岖不平坦,汽车在灵活性以及舒适性上面是不如摩托车方便的。
再加上这些地区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技术也并不发达,制造业水平无法支撑起大量的摩托车生产,所以就需要大量进口摩托车。
中国也是看到了这一商机,早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期,中国所生产的摩托车已经风靡东南亚各国,日本也是在那时就作为我们的竞争对手。
但是当时的日本可不像现在一样,我们能够凭借着出色的摩托制造业把市场的大多数资源都占为己有。
因为东南亚的经济并不发达,人均生活水平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也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把用自己摩托车的性价比干掉了多个竞争对手。
其实本来我们也考虑过向东南亚出口汽车,但是情况并不理想,因为这些国家的面积较小,道路并不宽阔,汽车造成堵塞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算当地人有购买汽车的消费能力,大多数人也会选择更加灵活快捷的摩托车。
从那之后中国就专心出口摩托,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那么我们是如何打败本来作为“销冠”的日本摩托的呢?
-<价格战>-
没错,在市场竞争方面,价格战永远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哪怕是放眼今天的汽车市场,我们也会发现车价一直都是一降再降,这也是市场竞争的因素。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制造的摩托车价格低廉,虽然在性能上并没有表现出非常的出色,好在当地居民也没有太大的需求,只是作为代步工具使用。
要知道在那时,日本的一辆摩托车在东南亚可以卖到大约2000美元,而中国的价格只能卖到他的一半都不到。
2000美元一辆摩托车的价格即使是放到现在也是非常昂贵的,再加上东南亚等地经济本来就并不发达,购买力可谓是非常低下。
不过也无可奈何,摩托车总比汽车便宜,并且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直到中国摩托品牌的出现,仿佛让当地居民看到了曙光。
同样是100cc排量的摩托车,日本品牌的价格是2100美元,而中国只需要700到800美元就能直接拿下。
甚至有些低端产品能够卖到500美元以下,这换谁能不激动。
从那之后中国摩托大量占领东南亚市场,直接占领了80%以上的市场,再加上原本就有的那些,可以达到90%以上,彻底垄断市场。
有了丰富的市场之后,我们再依靠着自己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大量生产摩托车,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处境只会越来越好,未来的前途无量。
可是反观现在,今年年初美国Statista网站估算,东南亚摩托车销量到2028年将提升至1343.3万台。
从当前东南亚摩托车市场品牌占有率看,日系一枝独秀,其中本田一家独占67.5%,雅马哈占比22.8%。
中国现在在东南亚的市场再次被日本夺了回去,出现了两极反转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
-<市场竞争的弊端>-
我们再次说回价格战,凡事都不能做到极限,把控好一个区间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但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利用价格优势把日本品牌全部压下去之后,自己内部再次展开了价格战。
因为当外国的竞争者丧失市场后,中国自己的各大品牌都开始相互争夺,价格战愈演愈烈,出现了价格完全背离成本的问题。
研究机构KrAsia以越南市场为例称,在中国品牌价格战高峰期,一台摩托车的均价每个月都要下跌70美元。
虽说是为了内部争夺市场,可是长时间的亏本买卖任谁也受不了,各大品牌的利润大幅降低。
利润降低之后,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一定会有所不足,这时候就会出现质量上无法被保证的问题。
据说当时中国生产的摩托车,寿命大约就在四五年左右,还是得三年一大修的情况下,这任谁也无法接受。
再加上日本的摩托耗油量更少,也就是以后的行驶成本更低,在这方面中国再次失去优势。
最后就是一些个别无良厂家,把在国内滞销的摩托车重新包装卖给东南亚国家,可卖过之后就拍拍屁股走人,后勤质保等方面一律不管不问,败坏了品牌名声。
再到现在,日本摩托车已经开始了分期付款的形式,首付只需要30%的价格就可以开回家,更加符合东南亚国家的人民需求。
也就是这时,中国彻底丧失了与日本争夺东南亚市场的资本,又把市场全部还了回去。
现在日本光是松下和雅马哈在东南亚已经成为明星品牌,中国摩托车品牌已经无人问津,实在是令人唏嘘。
-<结语>-
我们看到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的兴衰史感慨万千,其实也并不是日本有多么强大,反倒是我们自己出现了竞争状况。
越来越卷并不能够长久发展,市场规律也不能随意打破,希望这次的教训可以引以为戒,如今的汽车市场就是当时的缩影。
信息来源:《20年前,中国摩托车为什么“折戟”东南亚?》——环球网 2024-03-16 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