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八个瑞士卷事件”网络舆情:是谁在刻意制造矛盾对立?

丁道师 2024-11-08 18:59:45

1

前两天进城做节目,我和一位媒体朋友在广播台门口偶遇。

我们的对话本来是聊美国大选,但不由自主地聚焦于近期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何区区一盒瑞士卷,这样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竟能激起如此广泛且激烈的公众反应。不仅触动了众多人的敏感神经,还进一步演化为网络上的唇枪舌剑与群体间的深刻隔阂。我们不禁深思,当下的社会心态究竟何以至此?

可能有读者一头雾水,这里先简单给大家科普下近期的这起事件:

日前,浙江省一位全职宝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段视频,内容是她因吃了给孩子买的瑞士卷而遭到丈夫的指责。这本是一件家庭内部的琐事,却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有大量网友借此事通过互联网渠道宣泄情绪,制造对立舆论环境。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浙江金华市委网信办也介入调查,表示将核实情况。而当事人随后发表声明,承认视频内容真实,并对此事占用公共资源表示歉意。

这两天,这起看似微不足道的“瑞士卷事件”,引发了包括《中国新闻周刊》《澎湃新闻》《南风窗》《钱江晚报》《新浪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或关注,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3亿。

很显然,这件小事出圈了。

2

“只能说这个男人太穷了。以及极度不尊重自己的妻子。”

“该道歉的是她家人对她,而不是她对公众。”

“别吵了,不行就离吧,我请你吃瑞士卷。”

“没找到好老公啊。剩不多,我老公是不敢再动的,我说我饱了才吃最后的。”

在微博等平台,网友为了这件别人家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网友给当事人贴上了各种标签,发表一些带着恶意的评论。

我们不禁想问,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土壤滋养了这样一种氛围?人们为何如此轻易地给他人贴上标签,将日常琐事无限上纲,乃至利用每一个细微话题煽动对立,播撒不和的种子。

另外,这一系列行为背后,何人从中渔利?又是哪股力量在暗处操纵,企图搅动社会的平静?

3

这两天我与几位传播学行业人士进行了交流,我们的共同看法是,这件事情能发酵,不完全是网友的自主行为,很明显是有机构、有组织在背后进行操控。

操纵者运用精心策划的传播策略,刻意放大男女之间的差异与对立,以及煽动群体间的分裂,以此来攫取庞大的网络流量,或是实现某些隐秘且不可告人的企图。

别小看这种人为制造的群体对立,它们像一股无形的暗流,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真实用户的内心世界,悄然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原本应该基于理性与客观的判断,却在无形中被情绪化的对立所取代。吃瓜群众们,敲击屏幕或者键盘时,无形中已经掉入操纵者导演的“戏剧”中,失去了对真相的判断。

这两年,各种低级的谣言能够传播,也是因为我们的用户变得更“傻”,更容易被操控了。

也有一位朋友担心,这起舆情能够发酵,背后有境外势力的参与。从最初的一盒看似无害的瑞士卷,逐渐被放大为“男女对立”的敏感话题,再进一步演化为“社会对立”的严峻态势,最终甚至可能触及我们都心知肚明的更高层面。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是在大肆炒作“性别对立”的议题,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搅动社会的安宁。在这场资本的狂欢与政治的对立中,普通民众往往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却躲在暗处,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4

值得欣慰的是,这几天也有一些媒体能够清醒看待此事,进行了积极的报道,引导舆论回归正轨。

在这其中,我觉得《国是直通车》发布的评论文章《评论:挑起两性矛盾和对立不应成为流量密码》就说得很好。

该评论认为“把情感矛盾、性别对立作为流量密码的图文账号和视频账号大量存在,网友很容易被煽动情绪送出自己的转评赞。

这样的“段子”或内容大量充斥网络,影响的不只是网络生态,还有网友们的情绪和价值观。如果习惯用割裂思维和对立情绪认识两性关系,处理家庭关系,则现实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平台要加强监控和治理;另一方面,网友们也应学会理性辨别网络内容,警惕掉入割裂思维和对立情绪的陷阱,不要盲目共情或跟风。”

是的,如果任由这种割裂思维和对立情绪在网络空间中蔓延,将极大地损害人们对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处理。长此以往,现实生活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和谐与稳定将难以维系。

因此,有关部门该出手时手就出手,净化这股乌烟瘴气的不正网络之风,还广大网民一个晴朗和谐的上网空间。

5

这件事情能够广泛传播并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我认为短视频平台应当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它们在这场风波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默许、助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抑或仅仅是简单的失职?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获取更多流量、吸引用户,一些短视频平台往往对可能引发冲突的内容采取宽容态度,甚至有意无意地进行助推。这种行径,在事态尚未对平台利益造成直接影响时,平台往往选择视而不见。然而,一旦事态失控,或者开始触及平台的切身利益,它们才会出手干预,但很多时候也只是象征性的举措。

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之前的“寒假作业”事件、某学术造假事件等,都反映了平台在内容监管上的不足与滞后。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平台的声誉和长远发展。

因此,短视频平台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内容审核与监管,确保平台内容的健康与积极,以赢得用户的信任与支持。

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 阅读:45

丁道师

简介:资深互联网观察家,知名科技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