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行业陷入创新瓶颈的当下,折叠屏手机被视为打破僵局的“未来形态”,只不过已经发展了多年,还是没有进行普及。
原因是折叠屏一直都有一些问题没有进行解决,比如折痕、UI适配以及价格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才能够普及。
不过从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到华为Mate X系列,再到小米、OPPO等品牌的跟进,折叠屏市场早已暗流涌动。
然而,当行业将目光投向那个始终缺席的“关键玩家”——苹果时,市场的天平似乎始终悬而未决。
但是,近期的市场中却频频传出关于折叠屏iPhone手机的消息,这也让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的轮廓逐渐清晰。
关键新机的期待值也非常高,因为很多用户都想看看,那个曾用iPhone重新发明手机的苹果,是否还能在折叠屏时代,再次教会世界“手机应该是什么样子”。
其中新机的设计已经被确认了,消息称苹果折叠屏手机或将采用“矮胖”形态——外屏5.49英寸,展开后内屏7.74英寸。
整体比例类似OPPO Find N系列,但宽度增加15%,相比于友商的折叠屏手机,苹果iPhone真的是进行了很大的变化。
而笔者觉得这种设计暗含苹果对折叠屏本质的思考,比如手操控优先,外屏保持单手可握持尺寸,避免“遥控器式”的狭长比例。
同时可以带来更好的场景化分割,闭合时作为传统手机使用,展开后则接近iPad mini的娱乐/生产力形态。
关键此前有消息称,折叠屏iPhone有望首次引入“动态UI系统”,当其感应到屏幕展开时,iOS会自动将应用切换至平板模式。
更为关键的是,苹果可能采用“液态金属+碳纤维”复合铰链,厚度较现有方案减少40%,这解释了为何能在“矮胖”机身中实现更大内屏。
除了设计,价格方面也是比较清晰,要知道价格始终是折叠屏手机普及的最大障碍,而苹果的定价策略更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
激进派观点认为,苹果可能直接将价格推至2万元档位,对标友商的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19999元起)。
这种定价逻辑基于三点:其一,苹果需要维护“超高端品牌溢价”;其二,折叠设计带来的成本激增;其三,初代产品瞄准商务精英群体,采取“稀缺性定价”策略。
而务实派观点则强调“价格锚定效应”,苹果折叠屏大概率锁定1.5万元区间,与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华为Mate X6形成错位竞争。
说实在的,不管是什么设计还是什么价格,笔者觉得只要新机的配置参数足够激进,用户还是很容易对新机产生选择欲望。
而根据市场传出的消息,折叠屏iPhone距离发布还有一些时间,大多数消息认为其将在2026年下半年亮相,与iPhone18系列形成产品矩阵。
这种延迟或源于技术验证的谨慎——据供应链人士透露,苹果对折叠屏铰链的测试标准远超行业水平,要求经历30万次开合后折痕深度不超过5微米,这导致研发周期被迫拉长。
无论发布时间如何,苹果的入局已引发连锁反应,并且对国产厂商的折叠屏布局,应该也会有一些影响。
当然了,以上还只是爆料的信息,具体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还真的很难说,但凭借iPhone强大的影响力,结果应该问题不大。
况且除了折叠屏iPhone之外,折叠屏iPad消息也是很值得期待的地方,只是目前还没有关于其特别多的爆料。
但只要明年发布的话,那么应该会搭载A19系列处理器,又或者是搭载2nm工艺的A20处理器和大家见面。
并且有望采用12GB运行内存起步,操作系统方面会内置iOS19或者是iOS20,硬件规格上,是不会让用户失望。
总而言之,回顾智能手机发展史,苹果往往不是新技术的首发者,却是体验的定义者,在折叠屏领域,这种规律或将再次应验。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对折叠屏iPhone有什么期待吗?一起来说说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