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李明颤抖着手指在高中同学群里发出消息:"家父于今日凌晨安详离世,追悼会定于本周五上午。"发完这句话,他的手机仿佛变成一块烫手的山芋,被慌乱地扔在布满油渍的餐桌上。
这个四十六岁的出租车司机望着窗外零星的路灯,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同学聚会的那个夏天。彼时他刚在国企转正,意气风发地包揽了整场酒席费用。此刻厨房传来妻子压抑的抽泣声,房贷催缴单正静静躺在冰箱顶上。
同学群的沉默持续了整整三天。直到追悼会结束后的周日清晨,班长王强才在群里@所有人:"最近流感高发,大家注意身体。"这条看似寻常的问候下,是三百多条未读消息上方那个刺眼的红色"1"——李明发出的讣告,至今无人回应。
"老李这次真是糊涂了。"在城南的茶楼里,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周敏转动着茶杯,"上个月张总家千金升学宴,光是奔驰车就停了半条街。可去年张总母亲住院时,老李连果篮都没送。"她的指甲轻轻叩击杯沿,"这世道的人情往来,早就是本清清楚楚的账。"
社会学家陈立群教授最近在《中年社交图谱》研究中发现:45-55岁群体中,73%的人会选择性忽略"低价值"社交请求。那些混迹在同学群里的"隐形人",往往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才会惊觉自己的人情账户早已透支。
"这不是势利,而是成年人的社交守恒定律。"心理咨询师林婉清处理过数十起类似案例,"当你在别人的生命剧本里连配角都算不上时,突然要求对方为你的人生高潮或谢幕戏捧场,这本就是种唐突。"
李明最终在殡仪馆门口的台阶上收到唯一份帛金——来自开小卖部的初中同学赵大海。这个被他嘲笑过"没出息"的男人,默默在白色信封里塞了双倍礼金。"当年我爹走的时候,全城就你冒雨来送了程。"赵大海说完这句话,转身消失在细雨里。
此刻城市另一端的星级酒店,某上市公司总监正在为母亲举办八十寿宴。鎏金请柬早在半年前就通过秘书发出,宴会厅入口的礼宾台排起了长队。那些精心包装的礼盒在灯光下流转着微妙的光泽,像极了成年人世界心照不宣的社交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