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张灵甫的遗孀王玉玲,在孙立人的帮助下,获得了一张通往美国求学的签证。
思考再三,她决定“抛下”幼儿与母亲,只身奔赴美国,寻找谋生的出路。
而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的她,孤独感袭上心头,但她不能有半分松懈或退缩的情绪。
可以说,留学美国,王玉玲赌上了自己的后半生。
在这里,无依无靠又无亲无故,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
白天她兼职工作,赚取生活费;晚上努力提升外语水平与专业素养。
在不懈地坚持与努力下,王玉玲收到了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为何王玉玲宁可离开母亲与儿子,也要执意前往美国留学?
01出国留学,艰难扎根1948年,眼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王玉玲带着母亲与1岁多的孩子,前往台湾。
尽管丈夫张灵甫身死孟良崮,但作为遗孀的她,并未得到很好地照顾。
不仅领不到所谓的抚恤金,每月领取的米量还少得惊人。一家人常常食不果腹,挨饿受冻。
不仅如此,她还被蒋经国误认为是汉奸,差点被枪毙。
幸好张灵甫的好友出面作证,才免逃一死。
可就算环境如此艰难,王玉玲也从未抱怨命运不公。
而是迎难而上,放弃微不足道的施舍,另谋出路。
海明威曾说过: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四年后,王玉玲在孙立人的帮助下,成功拿到一张前往美国留学的签证。
与母亲商量后,她决定只身赴美谋生。
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的她,看着大街上行色匆匆的异国人种。
一路跋山涉水的王玉玲,在此刻,终于体验到了背井离乡的漂泊感。
她凭借非凡的毅力,克服了语言难关,并在一年后获得了纽约大学财会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由于王玉玲属于公费读书,蒋介石拒绝出钱资助她。
这就意味着,她在美国的所有支出,都需要自己来承担。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为了不影响学业,捉襟见肘的王玉玲选择半工半读。
上午打工挣钱,下午和晚上则按时到校听课,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的她,在一家罗斯福医院上班,虽然忙碌,但总算有了些许收入。
生活稍有起色后,王玉玲立即将母亲与儿子接到美国,共同生活。
分别数年的亲人,在重逢的一刻,紧密地抱在一起,哭成泪人。
而重回母亲身边的张道宇,是否会继承父业,成为军人?
02 儿子经商,生活富裕张道宇刚到母亲身边时,本以为能得到她的关爱与陪伴。
但因为王玉玲在医院的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没有时间与儿子过多交流,他又一次成为“留守儿童”。
即使有姥姥的呵护,张道宇还是在母亲结束了一天早出晚归的工作后,忍不住抱怨:
“虽然没有您的管教,我很自由,但我还是想让您多陪陪我。”
闻听此言,王玉玲愧疚不已,赶紧找了一份航空公司的工作。
良好的工作氛围、合适的劳动强度,让她心满意足,一直做到退休。
有了时间陪伴儿子的王玉玲,在休息的空档,就会给他讲述自己与丈夫的往事。
在母亲的回忆中,张道宇知道了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也立下了当兵的志向。
一次,在晚饭的间隙,他问母亲:“我可以像父亲一样当兵吗?”
不承想,王玉玲却坚决反对:
“不行!无论在哪个国家,我都不许你成为军人!哪怕你摆地摊,我也以你为荣。”
张道宇的当兵梦,就此破灭。
而放弃就读军校的他,选择攻读商贸专业。
毕业后,顺利进入贸易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遇到了此生挚爱。
因张道宇是台湾人,老板特意安排他招待台湾客户,而客户顺便将自己的好友带来,一起用餐。
缘分来得妙不可言。
原来,客户的好朋友,正是曾经抗日名将方先觉的女儿方晓梅。
由于两人父辈都是抗日将领,席间他们聊得很投缘,甚至互留了联系方式。
在每次的交流中,他们对彼此有了更深地认识与了解,渐生情愫。
不久,两人结为夫妻,并携手创办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
刚成为老板,张道宇就体会到了做生意的辛酸与不易,时常吃闭门羹,偶尔还会被同行打压。
但每次遇到挫折,只要想到父亲,他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张道宇经常以父亲的身前激励自己:
“当年,父亲面对强大的侵略者时,不仅冲锋在前,还从未想过放弃胜利的希望,垂死挣扎。而我现在不过遇到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张道宇凭借着这股力量,克服了生意上的一切困难。
在公司逐步取得客户与市场的认同后,他开启了忙碌的出差日常,频繁往返于台湾、东南亚和美国等地。
但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找不到归属感。
一次,张道宇向母亲询问这是为何?
王玉玲叹了口气,略带遗憾地说:
“这就是游子漂泊在外,未能落叶归根的失落感。我同你一样,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
张道宇在此刻,也真正领悟到“家国”对人的重要性。
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95年,他才在上海站稳脚跟,有了一家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待一切步入正轨后,张道宇又将公司的业务逐步转移到上海。
经过夫妻二人的不懈努力,质量上佳又价格亲民的公司产品,既推广全国,又远销海外。
张道宇由此成为著名的商界精英,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
可即便如此,子孙满堂的王玉玲为何还是带着遗憾离世?
03索要无果,抱憾终身原来,张灵甫的遗书中,曾提到:
将南京二条巷51号房屋,赠予我的妻子,玉玲。
但当时王玉玲认为,房屋既是两人的共同财产,不存在过户的问题。
直到1948年,在友人的提醒下,才准备好相关资料,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南京市地政局提出了过户请求。
南京地政局也给她出具了一份“申请文件收据”,表示已经知晓了她的诉求。
但后来,因为国民党败退台湾,王玉玲还没等到发放产权证的那一天,就带着母亲与儿子离开了南京。
解放后,南京二条巷51号房屋就一直由政府代为保管。
直到1984年,王玉玲听说她有权要回属于张灵甫的房产时,立即在美国做了律师公证,并委托堂兄王胜林代她前往南京取回房产。
尽管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得知此事原委后,一脸笃定且口头承诺:
“无论王玉玲何时回国,房产都能随时还给她。”
王胜林将此话一字不落地转达给堂妹,她在感谢堂兄的同时,也稍稍松了口气,总算能物归原主了!
但时隔不久,事情却出了岔子。
原来,南京房产局因为城市改造,决定拆除这套房屋。
而备注写的竟是:张灵甫家属下落不明。
一年后,儿子张道宇听闻此事,不可置信的同时,也大为震怒,父亲的房屋就这样被拆除了?
他赶紧告知母亲,好让她有心理准备。
王玉玲震惊不已,没想到自己未来得及取回的房屋,竟被随意处置了。
从此,她踏上了索要房屋、申请补偿的归途。
在新中国建立35周年之际,王玉玲应邀回国,参加庆典活动。
期间,她遇到邓颖超大姐,两人相视而笑,邓颖超问她:
“你有任何诉求,都可以提出来,我尽力帮你解决。”
王玉玲本想趁此机会,请求她帮忙处理一下51号房屋的事情。
但看到邓颖超年事已高,且身体状况很差,尤其在说话时,不仅断断续续,还时常词不达意。
话到嘴边,王玉玲硬生生地咽了回去,笑着说:
“让您费心了,我没有什么诉求。您好好休息。”
此后,王玉玲多次向南京的房管部门申请赔偿,都被对方以房屋产权归张灵甫所有,拒绝了她。
没有办法,她只好委托专业的律师杨波,为自己争取权益。
杨波对此事十分重视,跑遍了档案馆、住建委等各部门,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有力证据。
尽管证据充分,但依旧未能得到圆满的答复。
而王玉玲坚持索要赔偿30多年未果的事情,也被媒体知晓。
他们大肆渲染,多方报道,为其宣传。可即便如此,此事也未能妥善处理。
工作人员任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很委屈:
“我们按照政策办事,给予他们17万元的补偿款,相较之前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已经很高了。”
可金钱并非万能。
王玉玲在意的不是补偿款的数目,而是那套充满了夫妻二人欢声笑语与甜蜜回忆的房屋。
她想在此安度晚年,却不想被人随意拆除。
王玉玲常常遗憾地对儿子说:
“我等了30年,却未能等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可是我已经等不起了。”
2021年,94岁的王玉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结语王玉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暗含着不幸悲情。
一代佳人,在遇到张灵甫后,命运悄然发生了转变。
17岁结婚,19岁守寡,24岁留学。
坚强又独立的她,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不仅凭借自己的努力,扎根美国,还顺利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儿孙满堂、承欢膝下。
但个人的感情,却止步于19岁那年。
自立自强又端庄秀美的她,甘愿画地为牢,终身以“张夫人”自居。
而她的结局,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自己的选择。
-END-
【文|顾言珩】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