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泽东的能力强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南篱旧巷里 2024-12-06 15:14:17

为什么说毛泽东的能力强大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呢,让我们先通过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首词的节选,来领略伟人的风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这首词出自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手笔,写于1936年2月。

这时候,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正在领导全党展开伟大斗争。

即使我军处于劣势,毛主席的心仍不为所动,豪情万分,于是在一场大雪之后,毛主席攀登到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看着我国的大好河山过后,慷慨激昂的写下了这首千古佳词,而这首词的这一句词也恰好是对毛泽东一生的诠释,也体现了毛主席作为诗人的才华横溢。

透过这首词,我们不难发现,当时毛泽东已经预见了战争的结局,而自己也将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华夏人民创造一场振古铄今的胜利。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是郎朗乾坤的气魄和洞悉未来的慧眼:中国革命注定是一场极为艰难且曲折不已、惊心动魄的斗争,但人民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

本文接下来就以毛主席军事才能为主,政治远见和国家建设为辅,探究毛主席的伟大之处。诸君,且看下文道来。

毛主席的政治远见

毛主席的远见不仅体现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中共七大时,毛主席说: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以古鉴今,我们得以深深认知到这段话并理解其意思,而作为这段话发言者的毛主席,更是用其人生经历很好的对其阐释。

就在毛主席年轻的时候,通过平日里的所见所得和极强的政治远见预言中日两国二十年内必有一战。果不其然,1937年日本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战火便蔓延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这时候人心惶惶,当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而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后,“速胜论“又流传一时。

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

这篇著作就叫《论持久战》,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分析了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等客观现实。其文高瞻远瞩,对战争的根本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对现今军事等领域仍有着较高的指导作用。[1]

毛主席的军事才能

刚刚所讲中毛主席所创作的《论持久战》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的政治远见和军事理论的强大,接下来我们就从毛主席所领导的战役来补充说明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到底有多卓越。

由于其领导的战役之多,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选取其中尤为经典的三大战役来讲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2]

穿越时空,我们回到1948年秋,此时我党与国民党正处于拉锯战之中,此时硝烟四起,两党之间的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在欣赏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雄才伟略之前,我们先对国共双方的力量进行简单了解。

我党:士气高昂,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装备改善很大,政治上高度团结,军队作风优良,土改运动完成,后方稳定坚固。

国民党:365万人,一线军队174万人,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但是装备仍然领先不少,且占据更广的土地。

国共双方的情况表明,两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但风险与困难仍存。

敌军的防御工事据悉经过多年的加修已达到堡垒化的程度,被他们自诩为“固若金汤”;敌军军队由于连败的教训,已改换策略为防守为主,增援为辅,此时我军擅长的游击战很难获得奇效;我军缺乏现代军队的配合,如海军和空军......

善于听取建议,不盲目决策

毛主席常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并恪守之。对如何攻破国民党重兵据守的大城市,毛主席十分关注并思考对策。

当时的我军综合多方考虑已决定决战从东北开打,可是从哪开打便一时成了难题。

东北的态势是:长春在最东边,锦州在最西边,沈阳守军最多,解放军要先从哪里打起呢?是否要开启决战呢?许多问题萦绕在毛主席心头。

重要关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分析探讨,认为尽管存在一定困难和风险,但机不可失,毅然决定趁敌人犹豫不决、尚未决定逃跑之时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

仔细磋商后,毛主席认为必须抓住锦州这个战略点,锦州作为当时国军重要的空运补给基地,还是北宁铁路线上联结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若不能打下锦州,则会被陷入两面夹击,长久战的风险。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辽沈战役开打了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后来的战役中,毛主席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后来的淮海战役战略决策中,毛主席坚持集思广益,择优从善,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

例如最早提出淮海战役这个建议的,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栗裕。

对此,粟裕通过对中原战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地理等得失利弊的认真分析,三次向毛主席提出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

毛主席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并将其构成了淮海战役的最初构想。

还有例如如淮海战役期间,随着战况步入佳境,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毛主席计划接下来歼灭李延年兵团,而前线指挥员邓小平等人认为应该先打黄维兵团,这样对于战局的发展更为有利。

最终毛主席认可邓小平等人对于战场形势的判断,其中张震对这段经历回忆道:“毛主席高瞻远瞩,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又博采众长,使这个方针得到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在总的战略意图下,最高统帅部和前线指挥员之间经过酝酿磋商,使战役的具体部署更加缜密。”

再在后来的平津战役当中,毛主席和中央讨论后,原计划是先攻取塘沽,而前线指挥员邓华却认为,在滨海地区作战有许多不利条件。

例如: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敌情复杂、后勤保障困难等,毛主席在得知这些后,听取了他的意见,命令解放军首先围歼了新保安、张家口之敌,然后完成对平津的包围。

通过军事民主和军事的敏锐度,毛主席最终带领我党取得了三大战役的最终胜利。

在三大战役胜利后新中国应运而生,东方的红日就此高悬天空之中,而毛主席和万千中华人民的努力让中华人民的腰板从此硬朗起来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傲立于东方。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毛主席是如何做到的,毛主席为何是那一抹永远的东方红!

国家建设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3]

一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

毛主席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他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还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主席强调党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整风运动等方式,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和党的作风。以及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就不断研判各种错误思想,检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大力推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推行。

二是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制度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毛主席领导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重要制度都是在毛泽东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毛主席在文化领域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于中国的盛行。实施了教育改革,建立了更适合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教育体系。

三是奋力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毛主席主导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人民公社,通过集体劳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交通、能源等,如黄河治理、长江大桥建设、大庆油田开发等。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长足人才支持。这一根本方针让我国有了发展的根本和动力。

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我国也正是因为这一发展方针发展成全世界范围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四是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奠定了民族精神重塑基础;

毛主席提倡革命精神,强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人们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和英雄模范,如雷锋、焦裕禄等,激励人们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口号,鼓励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这种精神成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来源。

通过教育系统和文化宣传,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五是提出一系列国际战略思想,奠定了国际地位基础;

毛主席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各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斗争。这一立场使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尊重。

在冷战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不加入任何超级大国的军事同盟,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美苏两极的选择。

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积极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增强了这些地区国家对中国的友好感情。

毛主席主张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支持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斗争,使中国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

毛主席在20世纪70年代初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这一战略举措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六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奠定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

毛泽东很早就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1956年4月,在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稿时。

毛主席作了较长的阐发。他说:“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后来的一些政治运动上,毛主席也对错误进行了批评,这表明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对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修正。

结尾

从毛主席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和国家建设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毛主席究竟是如何伟大到不可思议。

更何况毛主席的才干远不止此文描述的这么简单。这些才干单论一个放在一个人身上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更何况集众长为一身的毛主席。

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学习毛主席的思想走到实际中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尤其是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今天,愿诸君守得云明终见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