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长子王月平:子承父业,如今已是大庆油田副总经理

南篱旧巷里 2024-12-09 19:42:39

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的先锋——王进喜

1960年2月,在寒冷的东北松辽平原,松辽石油大会战如火如荼地展开。王进喜,这位玉门油田的闯将,已成为这场战斗的核心人物。3月25日,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抵达萨尔图车站。

王进喜一下火车,立刻展现出了他的行动力。他没有顾及长途旅行后的疲惫,也未对食宿提出任何要求,而是直接向迎接的工作人员询问关键的三个问题:钻机的具体到达时间、井位的具体位置以及该地区以往的钻井记录。

接待他的工作人员急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详细向王进喜汇报。他们告诉王进喜,预计钻机将在两天内到达,井位已在萨55井附近划定,此前该地区的最佳钻井纪录为一天下钻100米。

王进喜对队伍进行了简短而有力的动员。他强调,每个人都要做好迅速投入工作的准备,时间就是生命,就是石油,他们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钻机,开始钻探工作。

萨55井的速战速决

在王进喜的组织下,1205钻井队迅速行动起来。钻机的卸载是第一步,但这台巨大的机器并不好对付。队员们从车上抬下撬杠和滚杠,将大绳紧紧地固定在钻机上,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拉绳,有的负责推动,还有的专门检查每一个细节,以确保钻机能够平稳地移动。一声号子响起,几十名工人齐心协力,用力拽动大绳,钻机开始缓慢地滑动。

钻机从火车卸下来后,还要穿越一段并不平坦的路才能运到井场。前面的工人用滚杠推着钻机缓缓前行,后面的人继续拉着大绳,王进喜始终在队伍的最前面指挥,时而弯腰检查滚杠的位置,时而大声提醒大家注意节奏。为了节省时间,他一边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一边亲自和大家一起用力推拉,手上已经磨出了红肿,但他却顾不上停下。

经过连续四天的努力,队员们终于将钻机运到了萨55井的井场。大家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搭建井架。40米高的井架需要多个部件一一安装到位,每一根钢梁都要先用人力抬起,再由数人一起攀爬到高处进行固定。王进喜一边在地面协调,一边爬上井架最高处,检查每一个关键节点。他和工人们配合默契,喊着号子,逐一完成了井架的组装。

井架搭起来后,队员们以为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但接下来遇到的新问题却比预想的还要棘手。井场附近没有稳定的水源,而钻井作业离不开大量的水,尤其是用来降温和清洗设备。王进喜当即召集大家开会,他说附近有一个水泡子,但表面结了厚厚的冰。破冰取水成了唯一的选择。

队员们带上铁锹和撬杠,分组行动,先破开水泡子上的冰层。冰很厚,几个人轮流上阵,硬是凿出了一个个取水口。王进喜则安排人将水用脸盆和水桶一趟趟运回井场。他自己也加入了队伍,每次挑着满满一担水稳步向前。井场和水泡子之间的距离并不近,但所有人都没有退缩,轮流挑水端水,来来回回几十趟。

经过连续几天的努力,水终于储备足够。50多吨水靠着人力运到了井场,钻井作业得以顺利展开。王进喜看到大家的汗水打湿了棉衣,带领工人们将最后一桶水送上设备时,他提议检查设备状态,确保开钻工作万无一失。

不畏困难的铁人精神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正准备迁移到第二口井的作业地点,队员们忙碌着拆卸设备和装车。王进喜亲自指挥队伍分工,确保设备安全运送。然而,在搬运一根钻杆时,意外发生了。钻杆不慎滑落,王进喜的右腿被砸伤,鲜血从裤腿渗出,工友们连忙围了上来,七手八脚想要扶他去医治。他挥手示意大家不要慌乱,简单包扎了一下后,坚持让搬运工作继续进行。

尽管右腿受伤,他依然要求随队前往新井场。到达井场后,他没有回去休息,而是用双手拄着拐杖巡视各处,询问设备的安装进度和队员们的分工情况。他一边查看钻井机的位置,一边叮嘱技术人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因为井位的地层压力较高,可能会出现井喷情况。

第二口井钻探作业如期开始。在钻探到700米深度时,井口突然传来巨大的轰鸣声。地层压力导致井喷,泥浆夹杂着石油高压喷出,溅得四处都是。钻井队立刻拉响警报,王进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让人准备水泥浆封堵井口,但井喷的冲击力太大,现场混乱,泥浆池的搅拌速度根本跟不上需求。王进喜听了汇报后,将拐杖一扔,大步走向泥浆池。

泥浆池边围着的工人试图阻止他,但他挥手示意大家赶紧加快手上的动作,自己脱掉鞋袜,直接跳进了泥浆池。泥浆池里满是滑腻的水泥浆,他双手快速搅拌,试图让泥浆均匀混合,以便输送到井口封堵喷涌的油气。几名工人见状,也纷纷跳进池子,与他一起搅拌水泥浆。池子旁边的人手忙脚乱地递铁锹,有的忙着添加水泥,有的搬运沙袋,现场一片紧张。

经过长时间的抢险,泥浆终于被快速搅拌均匀并输送到井口,逐渐压制住了喷涌的油气。井喷险情解除后,工人们从泥浆池里扶着王进喜爬上来,他浑身上下裹满了泥浆,右腿的伤口再次渗出血迹。

事后,队里准备为他安排休养,但他仍然拒绝离开井场,简单处理了伤口后,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对各项任务的细致安排和对每个细节的把控,让井场迅速恢复正常运转。

铁人的石油奇迹与最后的告别

1960年,松辽石油大会战进入关键阶段。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以高效和精准闻名,连续实现了月“四开四完”和“五开五完”的突破性成果。这样的成绩在当时的石油行业内极为罕见,是长期高强度劳动和科学管理的结果。

在这一年中,1205钻井队总计完成了19口油井的钻探任务,累计进尺21258米。每一口井的开钻,都需要提前精准测量地质数据,科学制定钻探计划;每一次完井,都少不了团队协作与严格的质量管控。王进喜每天早晚都会巡视井场,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并亲自参与技术难题的讨论。无论是钻机故障、泥浆问题还是地层异常,他都和技术人员一起想办法解决,确保钻探工作顺利进行。

到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的首车原油成功外运。这辆载着石油的卡车,从井场一路驶向炼油厂,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从依赖进口迈向自给自足的重要一步。到了1960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97万吨,让“贫油落后”的帽子开始逐渐被摘掉。

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的奋斗和牺牲得到了广泛认可,王进喜的名字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石油工人的象征,他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然而,这位在石油战线上拼搏不息的英雄,却未能享受更多的荣光。长期的高强度劳动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严重影响了王进喜的健康。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仅47岁。

三天后,即11月18日,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人以及中组部、石油工业部和黑龙江省的领导都出席了仪式。来自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的干部和群众,也自发赶来,向这位用生命书写石油奇迹的“铁人”告别。

王进喜的家庭与教育

王进喜虽然工作繁忙,但对孩子的关心从未减少。他每次回到家,只要时间允许,就会先抱起孩子,和他们玩上一会儿。他为每个孩子起了有趣的昵称,能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然而,他回家的时间并不多,孩子们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长子王月平1952年出生,在家庭的教育中耳濡目染,从小跟着母亲做家务,扫地倒土,从不偷懒。稍微长大一点后,他和姐姐王英一起去井场附近担水,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为家里减轻负担。1959年,生活条件更加艰难,粮食紧缺,全家不得不依靠野菜度日。月平跟着妈妈和姐姐上山挖野菜,日复一日地用竹筐背回来。

那一年,生活组送来了一袋白面作为补贴。王进喜知道后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大发脾气,要求妻子把白面退回去。他的理由是,既然大家都吃粗粮,家里也不该例外。母亲只得让月平扛着这袋白面一同前去归还。月平当时年纪不大,但却没有半句抱怨,照着父亲的要求去做。

1968年,16岁的王月平参军入伍,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在部队的几年里,他学到了许多技能,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1973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回到家乡大庆,继承父亲的遗志,主动申请加入钢铁1205钻井队,成为一名钻工。

后来,王月平通过努力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石油管理干部,担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地下资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他始终保持低调,不愿因为父亲的名字获得任何特殊待遇。

参考资料:[1]王铭晗,王骞(指导).“铁人”王进喜[J].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4(3):62-6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