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店学徒的战争觉醒
1937年的冬季,常熟的天空阴沉沉的,街道上的行人稀少,时不时能听见远处传来的炮声和喧嚣。18岁的焦康寿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了他的一天,他在一家茶叶店里做学徒,负责搬运、清理和卖茶。那天,他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店里,扫地、擦桌、摆放茶叶。
就在这份平静被打破的前夕,常熟城外的战火逐渐逼近,日军的铁蹄声越来越响。有一天下午,焦康寿刚刚送走了最后一个顾客,忽然听到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门外人声鼎沸,大家都在谈论日军即将到来的消息。
焦康寿回到店里,见到老板正收拾东西准备关门。老板神情紧张,嘴里念叨着要尽快回家。焦康寿帮助老板一起将店面上最昂贵的茶叶收好,然后把木门牢牢地锁上。在忙碌中,焦康寿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情绪。
随着日军越来越近,常熟城的局势急转直下,日军开始对城市进行无差别的轰炸。街道上房屋倒塌,火光冲天,浓烟遮天蔽日。焦康寿目睹了这一切,他看到邻居们的家园被毁,听到无辜百姓的哭喊声,心中的愤怒和无助愈发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焦康寿的决心也逐渐坚定。他无法坐视不理,决定加入抗日的行列。尽管他只是一名茶叶店的学徒,缺乏战斗经验,但他愿意做任何能为抗战贡献力量的事。
党的召唤与秘密抗战
1939年10月,焦康寿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斗争,得到了组织的认可,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焦康寿迅速被委以更多任务。他在一次次的执行中表现出冷静和果断,逐渐成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一次运输物资的行动中,焦康寿负责将一批急需的药品从敌占区送到苏北根据地。途中,队伍遭遇敌军检查,他迅速指挥大家将药品藏入一辆运送柴火的牛车中,并带领队员们伪装成普通村民,顺利通过关卡。
1941年,沙洲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日伪开始实行“清乡”政策,严厉打击抗日活动。大量党政军机关不得不北撤,以保存力量。
1941年11月,焦康寿接到东路特委的命令,与陈锡清等同志一起秘密返回沙洲,任务是重建已经被日伪摧毁的地下党组织。他们化装成修钟表的匠人,带着简单的工具和一些生活用品进入沙洲。为了避免引起注意,他们选择在夜间行进,白天则住在偏僻的农舍或废弃的房屋中,遇到敌军的巡逻便佯装成过路的商贩。
进入沙洲后,他们一边寻找安全的活动地点,一边观察当地的村落布局和日伪军的动向。一次,他们在路边修理一位农民的手表时,听农民提到常家埭村的朱友生是个热心人,曾多次帮助穷苦村民解决困难
到达常家埭后,焦康寿以钟表匠的身份拜访朱友生。他们在朱友生家门口聊了很久,话题从修表一直聊到抗日。朱友生很快察觉出他们的真实身份,便将家门关紧,小声询问是否有组织的任务。焦康寿点头确认,随后简要说明了此行的目的。朱友生听后没有犹豫,当场表示愿意支持地下党的活动,并提议将他的家作为秘密据点。
为了确保安全,朱友生主动提议在自家挖一个地洞作为藏身之处。几天后,他带着家人和几位信得过的村民开始施工。他们选择了家后院一个隐蔽的位置,小心翼翼地挖掘出一个地洞,并用竹板和泥土加固。
到1942年初,焦康寿决定将常家埭正式作为活动基地。他还借用小学教师的身份,更方便与村民接触。他每天会在村里的小学教几个孩子识字,同时暗中观察周围的情况,寻找潜在的同志或支持者。
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在焦康寿和同志们的努力下,沙洲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开始逐渐恢复。沿江、后塍、海沙这些地方,原本因为日伪的“清乡”政策变得支离破碎的地下网络,如今重新连接了起来。他们以常家埭为据点,利用修钟表和小学教师的身份,与各村的抗日力量建立联系,并逐步恢复地下党组织的运作。
重建交通线的工作尤为重要,南北地下交通线的恢复直接关系到沙洲地区的抗日力量与苏北根据地的联络。一次,在往苏北输送情报的过程中,交通员因暴露险些被捕,焦康寿迅速调整计划,利用村民熟悉的河道,将情报藏在一筐河蚌壳中,通过船夫成功送达目的地。
1942年,焦康寿和何洛等同志的努力迎来了一个重要成果——中共常家村地下支部的正式成立。在常家村支部成立后,他们立即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组织村民展开抗丁、抗租、抗税的斗争。焦康寿和支部的同志们鼓励村民联合起来抵制这一切。
在一次抗丁行动中,日伪军到村里抓壮丁,朱友生和村里的几位党员早已做好准备。焦康寿得知消息后,迅速将年轻人藏进村后的树林,同时组织老人和妇女去村口拖延时间。面对伪军的威胁,村民们表现得异常镇定,用各种理由拖住了对方。最后,伪军在没有抓到一个壮丁的情况下愤然离去。
除了抗丁,焦康寿还带领支部发动村民进行抗租抗税的斗争。每当日伪政府派人来收租时,支部就提前安排党员和村民将粮食藏好,只留一些破旧的稻草堆在显眼的位置。有一次,日伪派来的税吏发现村里没有征收到粮食,便开始威胁村民。焦康寿当机立断,带领几位党员用破旧的农具制造了一个假“粮仓”,里面放着一堆腐烂的谷物,伪军看到后也只能无奈离开。
在这些斗争中,许多热血青年被焦康寿和同志们的行动感召,纷纷加入抗日队伍。有些人主动要求前往苏北根据地参军,有些人则留下来参与地下党的工作。焦康寿总是亲自将这些青年送上路,反复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他还组织村民给根据地运送物资,有时甚至将自己的粮食和衣物拿出来支援。
新中国的建立与晚年岁月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沙洲陷入了沸腾。村里的人们敲锣打鼓庆祝,许多人涌向焦康寿家中报喜,有的村民甚至端来了自家珍藏的酒,与同志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焦康寿和村里的党员并没有因为胜利而懈怠,他们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稳定村庄秩序上,帮助受战争影响的村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变局,解放战争随即展开。焦康寿从沙洲转移到其他战区,继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奔走。他参与指挥了多次关键的战役,特别是在后勤保障和情报输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身边的同志有时笑称他是“最忙碌的人”,因为他总是在敌占区和根据地之间来回穿梭,每次都能带回重要的情报或物资。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焦康寿也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凭借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他被任命为徐州市市委书记。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全市,了解百姓的实际困难。他带着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讨论土地改革的细节;走进工厂车间,与工人们研究如何恢复生产。
当时,徐州的铁路交通是全国重要的枢纽,但因为战争破坏严重,许多线路无法正常运行,极大影响了物资运输和经济发展。焦康寿决定以修复铁路作为首要任务。他亲自带队协调各方资源,组织技术人员和当地群众参与抢修工作。在工地上,他常常与工人一起搬运枕木、铺设铁轨,不少人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管理人员,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市委书记。
除了经济建设,他还特别关注教育和医疗的改善。他推动建立了几所小学,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同时,他协调医院资源,设立流动医疗队,深入农村为百姓看病。
在焦康寿的努力下,徐州的经济逐渐恢复,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起色。他的工作作风严谨,事事亲力亲为,不让一分资源被浪费。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干部,要为老百姓多想想,把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后来,焦康寿从徐州调任其他地区继续为国家服务。即便离开徐州,他对这座城市始终充满关心,偶尔路过时,总会抽时间看看这里的发展变化。他以正厅级退休后,回到了家乡江苏苏州安度晚年。2017年9月19日,这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老战士,安详地在家中离世,享年98岁。
参考资料:[1]李正昌.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江阴概况》[J].档案与建设,2010(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