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号一大早,印度恰蒂斯加尔邦就响起了枪声。政府军又和那支藏在丛林里的纳萨尔游击队干了一架。
这次跟以前的遭遇战不一样,对方设了个埋伏,搞得印军措手不及。战斗结束后,印军说他们干掉了31个纳萨尔武装分子,自己只损失了两个人。
不过挺奇怪的,这么大的胜利,印政府竟然没怎么宣传,连一向爱吹牛的印度总理莫迪也没吭声,这确实不正常。
印度这次对付的是谁呢?
其实印度军队一直被一些地方分裂武装骚扰。这些游击队主要是当地人组成的,不仅制造了很多治安问题,还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战术。他们在复杂的地形里能和印军周旋,还能攻占一些据点。这次交火就是这种不对称作战的一部分。
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在印度国内的各种武装组织中,纳萨尔游击队一直是历届印度政府头疼的大问题,政府一直没能完全把他们消灭掉。
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时候,印度大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导致农民们反抗起来,“纳萨尔巴里”运动就这样爆发了。他们的主张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
可惜的是,这个运动在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内部出现了分裂,派系之间的争斗最终让它只持续了不到二十年就结束了。
不过到了21世纪,随着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纳萨尔运动凭借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再次兴起,并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曾经对印度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比如在2010年的某次伏击中,79名印度安全部队成员被纳萨尔游击队全歼。
这些情况说明,纳萨尔游击队依然是印度政府的一大难题。
同时,靠着各种灰色收入,纳萨尔游击队每年能筹集到高达60亿卢比的资金来购买武器装备。他们的武器来源非常复杂,既有正宗的进口货,也有从印度安全部队那里倒卖来的。最要命的是,印度政府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使得不少地方官员成了纳萨尔游击队的保护伞。这就导致印度国内的安全形势越来越糟糕。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印度军队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和以前驻扎在阿富汗的美军有很高的相似度。
只是,美军现在不用再头疼这个问题了,因为他们已经彻底撤出了阿富汗。而印度还得长期在自己的控制区内进行“扫荡”,根本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莫迪本人来说,虽然在他的任期内,印度经济确实发展得不错,去年的GDP增长率甚至超过了7??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领先的。但是,背后的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印度治安状况非常糟糕,这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即使是那些愿意到印度建厂的西方企业,也只敢在像班加罗尔这样的大城市设厂,根本不愿意涉足混乱的北方邦。
作为印度总理的莫迪当然很清楚这一点。他选择保持沉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印度各地不断受到游击队的骚扰,这种情况短期内很难改变,如果这个时候站出来邀功,反而会适得其反;二是他对这些频繁出现的游击队已经感到麻木,也不愿意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去冒险,毕竟谁都知道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其实有限。
此外,在执政的这些年里,莫迪一直试图通过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来推动印度的“大一统”。但问题在于,印度的语言、民族和文化背景极其复杂,再加上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种种问题,使得这个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印度国内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经济发展并非万能。“唯生产力论”的发展理论根本行不通。如果不能真正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这种发展就只能是镜花水月。不仅不能稳定人心,反而会扩大贫富差距,加剧印度国内的种姓问题。
而且印度的GDP其实水分很大,主要是靠西方国家转移过来的产业撑起来的。实际上,这背后是印度国内的一些代理人和西方金融资本勾结在一起,对印度国内市场进行剥削。莫迪口中的“印度制造”,其实更像是“印度贴牌”。
所以,比起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从千禧年以来的发展状况一直很不正常。因为各种利益输送渗透到各个层面,导致印度社会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关系网。高层不仅难以有效执行政策,就连控制军队也变得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印度军方吹嘘他们的战损比有多高,也不过是想糊弄莫迪政府和选民而已。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西方国家看来,印度虽然有“民主”的形式,但远远称不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