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被好好爱着,就不会皱巴巴啦~

游走星宿 2024-06-21 20:09:57

上篇留下一个疑问:“爱的能力”是怎么得来的呢?

今天继续回答。

“爱的能力”简单粗暴的答案,就是原生家庭成长过程的爱。

爱的能力,基本上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无能无助的,这时候,只要能感受到母亲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不会感受到分离的孤独,母亲一直陪在身边,有食物、有爱、有安全感,这些可以让他处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

母亲不嫌弃婴儿的无能无助,不需要婴儿做什么事,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她的孩子。

婴幼儿时期,爱的感受总结为:我只需要存在,就会被爱。

而伴随着孩子长大,他也逐渐意识到,他需要做一点什么行为,让父母快乐,这时候,被爱就慢慢转化为创造爱的一个过程。

渐渐的,孩子爱的能力越来越强,他慢慢明白:给予比接受更快乐,通过给予,通过创造爱,他能够摆脱由自恋、自我为中心编织的孤独牢笼。

为什么说“无条件的爱”,反而是一种牢笼?

因为无条件这件事,就代表了,你虽然得到了“爱”,但它不由你的任何行为和意志为转移,你不能做任何事去改变它。——母爱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也有很多母亲不是天生就会爱的,如果母亲没有爱的能力,她对孩子的爱,就不是无条件的爱。

这种爱存在就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谁都没办法改变。

婴儿是非常无助的,他强烈需要母亲的爱,但如果得不到,他就只能完全无助,毫无办法。

所以无条件的爱,其实是个牢笼。

要把这个无条件的爱,慢慢转变为有条件的爱(通过我自己的行为,能够创造爱),这时,孩子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牢笼,摆脱严重的依赖性。孩子就产生了爱的力量。

总结来说:

童稚的爱,是我因存在而被爱;(被动接受)

成熟的爱,是我因创造爱而被爱。(主动创造)

这就是一个人爱的能力,逐渐发展出来的过程。

02

爱如此重要,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

因此,爱除了作为孩子生存的无条件的肯定之外,还要关心孩子的生命和积极的成长。

而且要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和责任,让孩子感到生活是美好的。

这些不能只通过理论来灌输,而是必须通过自身行为来作为榜样。

这个榜样,其实就是“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真爱”,父母在家庭的分工,是不是一个完全权威,一个完全依附的行为。

在成长过程中,

如果孩子观察到父母并不是真的相爱,

如果对孩子爱的表达,不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让孩子在表达了情感和爱后,却没有创造出爱来,他很快就会气馁。

会觉得创造爱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没有希望的,我创造不出爱,

活着是艰辛的,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没有希望,也没有必要去创造爱.....产生这些消极的想法后,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一个人不能发展出爱的能力。

父母不仅需要照顾孩子,还需要他们自己也是个愉快的人。

所以,有些已经无爱的夫妻,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硬凑在一块,双方都活得很不开心,这种关系,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对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如果,家庭里充满了紧张和不幸的气氛,比起“破裂”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而离婚这个举动,至少还能告诉孩子,人是可以自己果断结束不堪忍受的境况。

但如果你为了表面的完整,而去忍受那种不堪忍受的境况,孩子也会习得这种习得性无助,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生命是不美好的,爱是没用的,身边大家都得不到爱,那他就发展不出爱的能力了。

父母的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个成长意味着父母要接受、容忍,并支持孩子离开。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帮孩子做好分离准备。

妈宝,就是不允许孩子跟自己分离,对孩子的依赖性太强,阻碍孩子与自己分离,要求孩子必须按自己规划的路线成长,左右孩子的婚姻,对孩子的伴侣挑三拣四,害怕孩子的注意力没有在自己身上,非常依赖孩子,跟孩子有一种病态的共生性关系。

这样的孩子,是发展不出爱的能力。而没有爱的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全面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这些,都不是真正爱孩子的行为。

有句话说:慈爱的母亲,是承担了分离的愿望,并在分离后继续慈爱。

在分离这件事上,男女之爱和父母之爱其实是相反的。

父母之爱,是原本一体的两个人,要进行分离,

而男女之爱,是原本分离的两个人,要融为一体。

你从父母一体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后,又要寻求跟另一个人融合。

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你们创造出新的生命,而后,又要准备与这个新生命分离。

人类就是在这种循环中繁衍下去,生生不息。这也是生命奥秘的一部分。

很多人认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像父母之爱,就是无条件的。

导致很多人对两性之间的男女之爱,也是按这个标准要求的:

什么“你爱我,就要爱我的全部”,

“你爱我,就要接受我所有的样子”,

“你爱我,无论我做什么,你都要原谅我”……等等,要求对方单方面的牺牲,不求回报。

凭什么呀?凭你脸大吗。

这个认知是非常错误的。

03

学习了那么多爱的定义,我们已经知道:爱是种主动的给予,激发对方身上的活力。

如果你爱的行为,没有激发对方对你的爱,你们之间就不可能产生爱。

爱是一种创造力,当你没办法创造出什么的时候,就没有爱。

两性之爱,不是父母般无条件的爱。你付出了爱之后,要求对方有爱的回应,是非常合理的。

爱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一个互相激发的双人互动。

一个始终在追求无条件的爱的人,是一个还没有从母体中完全分离的人,他对爱的定义,还是童稚的爱——我因存在而被爱。

而不是成熟之爱——我因创造爱而被爱。

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无条件的爱,转向为有条件的爱,最终达到两种爱的融合。

再来谈谈激情。

激情并不是爱,那么,激情到底是什么呢?

我在爱的课程上学到一个,关于“激情”,最好的定义。——“激情”,或是“坠入情网的感觉”、“爱上的感觉”,是因为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屏障,突然崩解,所带来的一种感受。

因此,它本质上就是突破屏障,等短暂的熟悉彼此之后,没有屏障可突破了,激情就消失了。

所以,激情是一定会退却的。

“荷尔蒙是一定会慢慢消失,不再分泌的”。这也是大家平常所说——“爱有保质期”的说法的来源。

但如果我们真正爱上一个人,深入地了解他,就会体验到,他的个性是多样化的,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这样“突破屏障的激情”也是会经常发生的。

就像《再见爱人》中有一对模范夫妻:黄觉和麦子,他们早已过了初恋那个状态,但他们之间的爱,却很浓厚。

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彼此不是熟悉的人。

我永远能从你身上发现一些新东西,因为我在跟你结合的过程中,是在不断了解人类的奥秘——在一个这么大课题之下,我们永远是新鲜的,因此“突破屏障的激情”经常会发生,我们的爱就永远存在,且越来越深厚。

相反,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对方,相处久了,表面的东西都熟悉了,多年的老夫老妻,触碰到对方,也不会脸红心跳了,就像左手摸右手,为了应付这种疲倦与厌倦,需要不停寻找新的激情,不断去经历“激情澎湃到衰退“的死循环。——这就是出轨的本质。

终于学到出轨了。

大家都说“出轨只有零和无数次”,

出轨到底该不该被原谅?

他/她以后会改吗?

应该给他/她一次机会吗?(请在评论区里回答!)

我要睡觉了,请听下篇分解。

4 阅读:1834
评论列表
  • 2024-11-01 15:55

    爱情的本质是自私、占有;婚姻的基础是信任,原则是忠贞,目的是相守一生的责任。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格齐全的人,一个自尊心完善的人,会去和别人分享爱人么?会去相信一个背叛者的感情么?!敢把自己一生的幸福依靠在这个背叛者么?!所谓的原谅,不过是自己懦弱无能的借口罢了。退一万步说,你原谅了,对方就能接受你的善意了?!对于一个窝囊废的善意来说,只会让对方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看轻作贱你。

  • 2024-07-21 12:26

    伤风败俗,道德败坏,应更严厉打击乱搞男女关系,恢复通奸罪,容易传播艾滋病和梅毒等病菌!危害社会人民健康,毁灭别人家庭,应多宣传忠贞和诚信道德教育了!

  • 2024-06-23 21:41

    什么够屁东东

    游走星宿 回复:
    评得挺好
  • 2024-10-22 11:13

    见不得人的终会败露,败露了自己是很难承受的。亲情就毁了,最痛苦的是孩子都没那么亲了,亲戚朋友的看法都变了,只能厚着脸皮活。

  • 2024-09-30 09:40

    出轨最伤风败俗,道德败坏!容易传播艾滋病和梅毒等病菌,社会和学校应大力的宣传忠贞洁身自爱的爱情观了!这方面教育的太少了,应恢复流氓和通奸罪,不能未婚同居会让对方从心里上瞧不起,觉得太随便了,但是永远不会告诉对方

    游走星宿 回复:
    。。。。
  • 2024-09-05 21:13

    讲了什么

游走星宿

简介:微醺过后,我们该做些滚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