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提个问题,邓小平沉默一分钟,事后回忆:心中也没有数

网娱一纱网 2025-04-15 11:50:21

1976年10月6号那天,华国锋跟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他们一块儿,商量了好久,最后下定决心,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把“四人帮”给抓起来。

搞定四人帮那摊子事后,党中央就把心思全放到了搞经济上,咱们国家的四个现代化也慢慢被摆到了重要位置。

但说到咱们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外面不少人心里还是嘀咕,甚至有点儿不信。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中国访问时,就直截了当地问邓小平:“中国走自己的路,搞了个大大的现代化计划,以后到底会咋样?这个现代化的整个盘子,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邓小平先生有过应对国外领导人和媒体提问的经历,不过即便如此,大平正芳的那个提问还是让邓小平愣了一会儿,大概有一分钟吧,然后才给出了答复。不过这个答复挺官方的,后来邓小平在聊起这事儿时说:“说实在的,到底能做到啥程度,下一步怎么走,我心里还没个准儿。”

让邓小平短暂陷入沉思的问题

1979年12月份,日本的头儿大平正芳又来中国了,这是他这辈子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这次来中国对他来说可重要了,大平正芳盼这天盼了好久。

二战打完后,大伙都明白,日本那边做错事的人并没真正悔过。好多右翼分子还是一条道走到黑,非要给战争涂脂抹粉,把历史给搅浑了,这让中日两国想要好好相处,建立正常关系,真是难上加难。

到了1972年,田中角荣来中国访问,中日关系这才有了大的进展。那时候管外交的大臣,是大平正芳。

这次中国之行结束后,大平正芳的一大成就就是跟中国把关系给搞好了,这事儿真的挺关键的。

为啥会这么说呢?咱们得先瞅瞅政客到底是干啥的。其实答案挺直接的,不就是给国家捞好处嘛,日本那边的政客也是这么回事。

中国政府老早就说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那咋实现呢?说白了,就是要靠先进的技术和厉害的工业设备来帮忙。

世界上好多西方国家,能造高端工业装备的国家也不少,可市场就这么大块地方。所以那会儿,谁能跟中国把关系处好了,推动两边经济更深入地合作,那肯定能抢先占到便宜。

因此,大平正芳第三次到中国访问真的特别关键,这对中日两国的经济成长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次访问时,大平正芳直接向邓小平发问:“中国基于自己坚定的立场,制定了一个宏大的现代化计划,未来会发展成啥样,这个现代化的整体构想究竟是怎样的呢?”

看完前面说的,大平正芳这个问题的用意就清楚了。说白了,他就是想知道中国以后要怎么发展,这样日本政府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然后,他们就能根据中国的政策来调整自己,好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分一杯羹。

这事儿非得给个答复不可,可要说怎么回答,邓小平心里也没个底。那一分钟的沉默,感觉像是过了好久好久。在大家的目光聚焦下,邓小平最后慢条斯理地开了口:

咱们要搞的四个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那种。咱们说的四个现代化,跟你们理解的现代化不是一码事,咱们追求的是“小康生活”。就算到了这个世纪末,咱们真把四个现代化搞上去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远远落后的。要是想赶上那些稍微富裕点的第三世界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那还得下大功夫,费不少劲呢。

在这个回答里头,邓小平没有详细展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整体规划,只是简单提了一嘴四个现代化,并且还特别指出这是有别于其他人的现代化路径。不过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信息,就是“小康”这个概念,它成了往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邓小平为何选择不发声?很多人好奇,邓小平为何在某些时候会选择保持沉默。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他不是那种喜欢张扬的人,更多时候,他更愿意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和想法。在一些关键时刻,他可能觉得言语的表达不如实际行动来得更有力量。再者,邓小平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解读,甚至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麻烦。因此,他选择在某些时候保持沉默,以避免给自己和事业带来负面影响。当然,沉默并不代表他缺乏思考和决策能力。相反,他往往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何时该发声、何时该保持沉默。这种沉稳和智慧,正是他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邓小平的沉默并不是简单的默不作声,而是他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策略和智慧。

为啥邓小平会选择不说话呢?说起来,这跟那时候的大环境挺有关联的。

1976年,四人帮被彻底打倒,不过呢,还是有些顽固分子在政治上有点分量,他们在那时还是拖慢了改革的脚步。

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大家伙儿定下了这么个方向:“得放开思想,多动动脑子,说真话,办实事,大伙儿心往一处使,一起奔前头。”会上还说了,以后咱们得把心思从搞阶级斗争那块儿挪到搞经济建设上来。不过说实话,那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心里头不乐意改,有的甚至还直接反对。

到了1992年,邓小平进行了南方视察之后,咱们国家才真正把改革开放定为了以后长期要走的“大路”,后来这条“大路”还被写进了共产党的党章和我们国家的《宪法》里头。

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左”倾迷思和“两个凡是”的枷锁,可对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大家还是一头雾水。因此,邓小平在聊起这事儿时,多次表明:“打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咱们就集中火力搞经济建设,全神贯注地推进四个现代化,不过说到底,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下一步该怎么迈,心里还真是没个准儿。”

说“现代化”这个词挺容易,但真正动手做起来,还有要做到啥地步,那就复杂了。琢磨来琢磨去,慢慢有了些新思路,像是“经济翻两番、建成小康社会、分三步走、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些新想法。

“三阶段”的发展蓝图是这样规划的:头一阶段,就是到1991年,得让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涨一倍;接着第二阶段,咱们的目标是到2000年,再让这数值翻一番,让大伙儿的生活奔向小康;最后一步,就是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得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让百姓们都过上富足的好日子。

说到像小康社会这样的概念,还有国民生产总值翻倍的目标,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那中国式的现代化,简单来说,就是咱们不追求急功近利,得找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子;也不硬套西方的老办法,得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些想法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咱们中国自己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面的事儿,要说影响最大的,那肯定是1991年苏联红旗不再飘扬那事儿。苏联垮了之后,俄罗斯跟着西方国家的路子走,结果搞了个休克疗法,经济一下子就不行了,给国家和老百姓都带来了大麻烦。

发展道路和国家策略的制定,让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从3679亿元的经济体量,一路飙升到2017年的82.71万亿元。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也从1978年的1.8%,大幅提升到2017年的16%。

那段时间,咱们中国的GDP每年平均名义增长速度嗖嗖地达到了14.5%。这速度,这持久力,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头一遭,前所未有的奇迹啊!经济飞涨的同时,老百姓的日子也是大变样。到了2020年底,咱们国家让农村里的贫困人口都摆脱了贫困,这可是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壮举!

0 阅读:5

网娱一纱网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