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持续至今,众多军迷提出的诸多军事设想,均已被战争的严酷事实逐一打破。
导弹方面,俄乌战争前,军迷们常惊叹于战斧导弹数百万美元一发,并称赞其能从窗户突入室内爆破的高性能。
俄乌战争中,俄罗斯虽拥有伊斯坎德尔、锆石等高端导弹,却警示中国:东风导弹除性能优异外,还需注重性价比,力求价廉物美。
且除导弹外,无人机亦需达成此要求。
【“千枚导弹”一场空】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越境之际,导弹即成为其攻城略地的先头部队。
据互联网公开资料,美国认为战争初期一月内,俄罗斯发射导弹数量约为1700至2000枚。
同时,乌克兰军人称,本月内乌方拦截了俄方发射的约1200至1500枚导弹。但鉴于乌方统计或有遗漏和夸大,实际发射导弹数量或更多。
国际军事分析机构认为,俄罗斯战争初期一个月内,导弹使用量约为1500至1800枚。
据网络爆料,这些导弹中包含“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及Kh47M2“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强劲型号,均为导弹领域的佼佼者。
伊斯坎德尔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及景象匹配制导等复合方式,资料显示其圆概率误差小于5米,展现出极高的命中精度。
它拥有卓越突防能力,无视多数现代反导系统,可装载高爆、子母等多种战斗部,精确打击敌方重要目标。
“口径”巡航导弹与Kh47M2“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据资料显示,均具备极其强大的性能,无可比拟。
该导弹可从水面舰艇、潜艇及陆基发射,射程远,能超低空飞行,借地形躲避雷达,突防与威力强大,采用惯性、地形及景象匹配制导,命中精度高。
该导弹为空射型高超音速导弹,由米格31K战机携带,最大速度超10马赫,可迅速穿透敌防空反导系统,打击敌方纵深目标。
俄罗斯发射众多导弹后,效果显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乌克兰的作战能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开战初期,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进展艰难,这一事实表明,相关导弹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因导弹昂贵,俄罗斯财政与库存难以支撑,后期减少了现役导弹使用,转而采用空天军低空投掷铁炸弹,导致含苏35在内的战机被乌克兰防空火力击落。
因此,追求导弹先进性能时,需综合考量性价比,否则国家财政将难以维系,且可能面临导弹不足的困境。
俄乌战争警示,中国东风快递需兼具卓越性能、低廉价格与充足数量,以确保未来战略优势。
【无人机的逆袭】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揭示,无人机对战争的影响超乎全球预期。
俄乌战争期间,双方均采用无人机进行远程侦察,随后依据侦察情报,指挥炮兵实施超视距精确打击,作为关键战术。
乌克兰在红利曼地区使用海玛斯火箭炮重创俄军,迫使俄军在猛烈炮火下败退逃离。
俄罗斯人在顿巴斯及马里乌波尔战役中,也采用相似战术,让乌克兰人体会到了从天而降的恐怖,以此作为回应。
对于当前多数防空设施而言,无人机飞行缓慢且低矮,不似飞机和导弹那般构成显著威胁,因此常被选择性地忽视。
未料到这一忽视,使无人机成为敌军的信息耳目,不断向后方炮兵传递关键致命情报。
相较于人眼侦察的局限及高空侦察设备的短暂观测,无人机能更精准、持久地监视战场,为指挥部实时提供准确情报。
它们甚至能配备电子战装置,对敌方实施干扰。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物品的价格异常低廉,低得惊人。
俄乌战场上,广泛使用的中国大疆Mavic型无人机,售价约10000元人民币,是物美价廉的典范。
尽管它仅为民用产品,但其民用定位并未阻碍其成为战场上的利器,使命依旧。
俄乌两国常将无人机用于侦察,并在大疆无人机上挂载手雷和炮弹,大规模攻击对方装甲集群和步兵,取得了显著成效。
军用无人机售价远低于导弹。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多次用军用无人机袭击俄罗斯的重要军民用设施,包括图160战略轰炸机基地。
军用无人机的价格,因3D打印技术的应用,据说已降至5万美元左右。
俄乌两国无人机在战场上作用显著,竞相使用彰显其重要性。无人机在战场上应数量多且成本低,此为全球共识。
实现此点后,若敌钢铁洪流来袭,我方高空导弹轰鸣,低空军用无人机盘旋,更有民用无人机携弹待发,此时敌人必将惊慌失措。
当代战争追求火力更强、更精准且性价比高。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警示中国,需确保东风快递与无人机既经济又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