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5000元,到手3500元,7天后还5000元」——这不是段子,而是2025年315晚会曝光的真实案例。当你以为电子签是“救命稻草”时,它可能正把你拖入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屠宰场”。

一、电子签的致命诱惑:披着合法外衣的“砍头息”陷阱
短视频评论区铺天盖地的“电子签”留言,像病毒一样吸引着急需用钱的人。洪先生和王女士正是这样掉入深渊的受害者。洪某借款5000元,实际到账3500元,7天后需偿还本息5000元,年化利率高达5959.18%。王某更惨,借3万到账1.4万,直接被扣1.6万“利息”。
这些平台的操作堪称“完美犯罪”:电子签记录合法金额,线下转账暗藏砍头息。借贷宝和人人信号称提供“法院认可”的电子协议,却对实际放款金额不审核、不监管,任由放贷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私下转账,形成“阴阳合同”。更荒诞的是,平台每单收取10-30元“出证费”,展期、逾期时再层层加码,最终让债务滚成雪球。

二、放贷人竟是“死人”?平台默许的“隐身术”
你以为签了电子协议就能维权?天真了。
人人信的产品经理直言不讳:“放贷人账号用老头、残疾人甚至死人信息注册,法院都带不走人”。通过伪造人脸识别(“高科技不需要活人”)和农村边缘群体身份,放贷人彻底隐身。即便借款人起诉,平台提供的资料也是一堆无效信息。
更讽刺的是,借贷宝业务负责人“贴心”指导记者:“别用受监管的借条功能,用欠条功能,线下收利息更方便”。平台明知这是高利贷,却靠手续费赚得盆满钵满——每单吸血10元,就能养活一家上市公司。

三、暴力催收+法律真空:普通人的绝望死循环
当洪先生拒绝支付2万元“销账费”时,他的手机一天收到2000条轰炸短信,家人被辱骂“诈骗犯”。而法律途径?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
天眼查数据显示,24.99%的贷款企业涉及法律诉讼,但多数案件因“证据链断裂”无疾而终。即便《民法典》明令禁止高利贷,平台却利用“欠条功能”绕开利率监管,将责任推给“用户私下行为”。这种“合法作恶”的模式,让电子签成了高利贷的“免死金牌”。

四、谁在纵容这场“数字屠杀”?
1. 平台的“睁眼瞎”逻辑:借贷宝年营收过亿,靠的就是借款人的手续费和罚款。而人人信2260万注册资本背后,是7114条投诉和大量民间借贷纠纷。
2. 监管的技术性落伍:电子签的“法律效力”被扭曲为犯罪工具,而实名认证系统形同虚设。
3. 人性的精准收割:利用紧急借款者的恐慌心理,用“快速到账”掩盖吸血本质。

五、光靠曝光远远不够
3月14日,公安部已部署打击金融“黑灰产”,但更需从根源动手:
- 加强监管:要求电子签平台强制关联实际交易流水,堵住“阴阳合同”漏洞;
- 信息透明化:借款人有权获取放贷人完整身份信息,打破“隐身术”;
- 利率红线联网:将电子签协议与央行利率系统直连,超限自动拦截。
当科技成为高利贷的帮凶,每一份电子签名都可能变成卖身契。我们需要的不是扼杀创新,而是让技术回归“保护人”的初心——否则,洪先生的悲剧,绝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