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很多人都在说,欧洲已经没落了!要我说,千万不能轻视任何一个对手。就拿欧洲的德国来说,德国是一战二战的战败国,可战后的德国依然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成为发达国家之一。即便是到今天,德国的工业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堪称一流。
德国的制造业有多发达?这里简短给大家介绍一下,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过度依赖金融业,德国始终以制造业为核心,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2%(2024年),远超美、法等国。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每年培养数十万技术工人,支撑了高技能劳动力供给。
德国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化工制药等传统领域持续领跑全球。根据2024年数据,其工业GDP达1.25万亿美元,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且在11个关键行业中出口量位居全球前三,包括汽车(全球前三)、制药(出口冠军)、玻璃陶瓷(出口冠军)等。例如,德国汽车工业贡献了全球高档汽车70%的市场份额,大众、宝马等品牌通过年均182亿欧元的研发投入(占行业营收5%)保持技术领先。

德国的经验表明,“没落论”并非定局。其通过技术深耕、政策灵活性和社会协作(如劳资共治模式),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了工业体系的不可替代性。正如马丁·路德所言:“即使明天世界毁灭,今日仍要种下葡萄树”。这种务实精神与长期主义,或许正是德国工业历久弥新的关键!
最近传出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在美国有意放弃对欧洲安全保障的承诺后,德国那边想要扩充军备,并扬言要造坦克。那问题来了,当前德国的工业实力,是否具备完成这一工作?

德国政府已提出1万亿欧元“富国强兵”计划,其中5000亿欧元用于复苏国防工业,推动克虏伯、莱茵金属等企业扩产。莱茵金属2024年订单积压达550亿欧元,并计划新增8000名员工,显示其产能扩张决心。
美国对乌克兰支持动摇后,欧洲自主防务需求上升。德国作为欧盟核心,需通过军工复苏强化战略自主权。例如,豹2A7坦克的技术优势(120毫米滑膛炮、主动防御系统)使其成为对抗俄罗斯的“欧洲之盾”。
德国工业依赖进口能源(70%能源进口依存度),俄乌冲突后转向高价液化天然气,导致企业能源成本为美国、中国的2-4倍。尽管近期能源价格回落,但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外迁趋势难逆转,可能间接影响军工上游材料供应。

德国在二战后20年重建为经济军事强国,证明其危机下的组织能力。当前去工业化趋势虽严峻,但若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简化审批(如风电许可流程)降低转型成本,仍可能复现历史韧性。
从历史上来看,德国的军工制造业一直都十分强势。我们就拿二战德国的生产军备作为例子。
若包括自行火炮、突击炮等改装车辆,德国在二战期间共生产81,886辆各类装甲车辆,其中1941-1945年占主要部分。

德国现有工业,是能造出军用坦克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德国能不能造出来,或者说外部一系列因素会干扰德国政府的这一决策。
包括对中国机床、日本轴承和美国军用芯片的依赖,以及军工软件系统的自主可控性问题。此外,能源成本上涨和稀有金属供应困境也给其军工产业带来了压力。
德国政坛上,绿党的“道德枷锁”与社民党的现实威胁立场相冲突,导致国防基金投入不足。民众普遍反对增加军费,反战情绪高涨,认为军工扩产会挤占民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