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疫苗企业科兴生物以548亿净利润震惊市场——这个数字是小米、格力、美的三家巨头净利润总和的1.5倍,甚至超过同年阿里巴巴的5倍。更戏剧性的是,这家“印钞机”的第一大股东竟是日本软银旗下的赛富亚洲基金。一边是外资持股超40%,一边是北京总部与国产疫苗研发标签,科兴的身份争议瞬间引爆舆论。

时间倒回2017年,全球疫苗市场90%的份额被辉瑞、默沙东等四大巨头瓜分,科兴全年营收仅2.46亿美元,不及辉瑞单季度收入的零头。国内疫苗市场更显冷清,255亿人民币的规模甚至撑不起一家中型房企的销售额。彼时的科兴创始人尹卫东四处奔波融资,却因行业前景黯淡屡屡碰壁——房地产老板们宁可把钱砸向楼盘,也不愿投资“看不见未来的疫苗无底洞”。
转机出现在2020年。一家日本企业向科兴注资30亿人民币,同年疫情暴发,科兴半年狂揽110亿美元营收,净利润86亿美元,直接碾压辉瑞全年113亿美元的营收规模。从“冷门赛道小弟”到“全球疫苗霸主”,科兴只用了180天。

翻开科兴生物股东名单,外资机构合计持股约40%,其中软银通过赛富亚洲基金持股15.07%,稳居第一大股东。这一发现让网友炸锅:“中国疫苗龙头竟被日本人控制?”
争议背后藏着关键细节。赛富亚洲基金虽冠名“软银”,但自2005年起已由中国人阎焱团队独立运营,软银不再参与出资或决策。换句话说,这笔15.07%的股权背后站着的是中国资本。而创始人尹卫东以8.89%的个人持股稳居第二大股东,并通过核心管理权掌控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研发的实际主体。

股权结构的复杂性折射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殊生态。据中国药监局2022年报告,国内排名前20的药企中,14家存在外资参股,但实际控制权均由中国团队掌握。资本全球化与运营本土化的双轨模式,正是科兴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
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国基因”法律文件上,科兴生物被定义为“中外合资企业”,但其北京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均扎根中国。疫情期间,科兴承担了全国40%以上的新冠疫苗供应任务,并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的灭活疫苗厂商。这些事实指向一个结论:企业的国籍,终究由实际控制权与核心价值决定。

对比华为、大疆等纯内资企业,科兴的股权结构确实特殊,但绝非孤例。据2021年统计数据,中国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83%的核心技术专利归属中方团队。资本可以跨国流动,但技术主权与决策权的归属才是定义企业国籍的终极标尺。
全球疫苗市场的中国变量疫情改写了全球疫苗产业格局。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疫苗企业供应了发展中国家60%以上的新冠疫苗,科兴单家企业贡献占比达23%。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从“跟跑”到“并跑”的质变——2000年时,中国疫苗企业尚未进入全球前20;2023年,科兴、国药等4家企业已跻身TOP10。

资本与技术的博弈仍在继续。但至少在这场疫情大考中,科兴用548亿净利润和25亿剂疫苗产量证明:股权结构多元化的企业,同样可以成为国家战略的支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