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梦破灭后,莫迪拆除对华贸易高墙,联手对抗美国威胁

来科点谱 2025-04-01 14:32:46

曾经,印度雄心勃勃地高举“印度制造”大旗,试图与中国在制造业领域一较高下,甚至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可是,现实却狠狠地给了印度一记耳光!如今,内外交困的莫迪政府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寻求与中国合作。

据《印度快报》3月24日报道,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正酝酿放宽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对中国实施的贸易、航班和签证限制,并考虑为中国投资松绑。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关税压力,以及中印关系趋于缓和的大环境,印度开始重新审视对华经贸政策。

据悉,印度有意为中企在印投资铺路,允许其与本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但前提是中方仅能持少数股权。

知情人士坦言,印度在经贸上“迟早要和中国握手言和”,问题只是时间早晚。

印度回心转意?莫迪的“印度制造”梦碎!

这几年,印度可没少跟中国较劲,逮着机会就想压中国一头,生怕在全球竞争中落了下风。

为了扶持本国企业,莫迪政府拼了命地推“印度制造”,不惜对中国商品挥起关税大棒,层层加码,试图用保护政策让本土制造业腾飞。

结果呢?折腾了半天,制造业还是不争气,原地踏步不说,甚至连本就羸弱的产业链都没补上,别说“超越中国”,连基本盘都稳不住。

更糟糕的是,美国这边也没让印度好过。

为了缓和与华盛顿的关系,印度不得不对美国产品降低关税,结果直接把自己经济拖下了水,钱没赚着,市场倒被美国人抢走了一大块。

现在内外交困,骑虎难下,莫迪政府只能回头瞄向“北方邻国”,中国。

当初莫迪喊得震天响,说要让印度成为“世界工厂”,取代中国的位置,结果呢?补贴也给了,税收优惠也上了,可现实却狠狠打脸。

产业链不完善,基础设施跟不上,劳动力素质也远远不够,经济数据和预期的鸿沟简直是十万八千里。

这下好了,兜兜转转一大圈,印度还是得面对现实,想发展,绕不开中国。

就拿2020年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来说吧,印度政府豪气冲天地宣布,要拿出260亿美元砸向电子制造、汽车、医药等关键行业,扶持本土制造业,顺便挑战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地位。

结果呢?现实却狠狠给了一巴掌。

不少企业兴冲冲地跑到印度设厂,结果发现问题一箩筐。

基础设施简直让人崩溃,电力供应不稳定,工厂刚开工就突然断电,生产节奏全被打乱。

港口和公路运输效率低得离谱,货物运出去都能急死人。

再加上土地审批复杂、劳工法死板,运营成本不降反升,企业直呼“被坑惨了”。

更坑的是,印度政府政策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今天提高进口关税,明天修改补贴规则,投资者一头雾水,跑都来不及。

按官方规划,印度制造业本该在2025年占GDP比重的25%,结果非但没涨,反而从15%掉到14%,完全南辕北辙。

就连政府最想扶持的手机产业,本土化率到现在还不到20%,简直尴尬至极。

“印度制造”口号喊得响,现实却是举步维艰。

印度费尽心思打造制造业,结果钱没赚着,经济还掉进了坑里,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与此同时,印度卢比对美元持续贬值,进口成本越来越高,直接推高了制造业的原材料价格,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跟着暴涨,日子愈发难熬。

这种恶性循环让印度本土企业叫苦不迭。

就拿印度最大的钢铁制造商来说吧,他们公开抱怨政府补贴迟迟不到位,结果市场上中国进口的钢材价格更低,本土产品完全没竞争力,卖不出去,亏得惨兮兮。

莫迪政府折腾了半天,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

光靠补贴和关税壁垒,是造不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制造业发展可不是靠一厢情愿就能成的。

印度重新思考对华政策

除了国内经济一团糟,印度在国际上也被各种压力逼得喘不过气来,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温柔一刀”。

美国一边拉着印度对抗中国,一边又狠狠掐住印度的经济命脉,让莫迪政府越来越难受。

先看看美国的关税政策,简直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特朗普政府宣布,从2025年4月开始,对印度的钢铁、铝等关键出口商品加征对等关税,狠狠给印度制造业和外贸来了一记闷棍。

印度本想着借助出口来缓解经济困境,结果美国这一下直接把门给堵死了,印度企业家们叫苦连天。

更讽刺的是,印度前脚才高价买了一堆F-35战斗机、无人机等美制武器,想着用大单换点“特殊待遇”,结果美国连个关税豁免都不肯给,反而还变本加厉地施压,甚至威胁要制裁印度。

印度这下算是彻底看明白了:美国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更离谱的是,美国还不断逼迫印度在地缘政治上选边站队,要求印度积极加入QUAD(日美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等各种“遏华俱乐部”。

另外,还施压印度放弃伊朗的油气合作,拖延恰巴哈尔港的建设。

这对印度来说简直是割自己的肉,恰巴哈尔港是印度通往中亚的战略通道,美国一句话就要印度停摆,这让印度的“战略自主”成了个笑话。

面对这种局面,印度国内也炸开了锅,不少学者警告说,如果印度继续这么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迟早会沦为“亚洲版乌克兰”,变成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印度现在不得不重新思考对华政策,毕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光靠站队是行不通的,真正能带来实惠的,还是市场和合作。

技术转移这事儿,美国企业从来都是小心翼翼。

把生产线搬到印度,图的就是低成本劳动力,根本没打算真心教印度核心技术。

结果就是,印度辛辛苦苦做代工,却始终造不出自己的高端产品。

看看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全球专利占比高达60%,而印度呢?连1%都不到。

印度的转向

在内外交困的重压下,印度终于扛不住了,开始调整策略,放下那点儿“面子”,朝着更务实的方向走去。

而它重新打量的合作对象,正是之前处处设限、想方设法要“摆脱”的中国。

最近,印度派出了一个外交高级代表团专程访华,与中方高层官员面对面交流,谈的不只是边境问题,还涉及两国未来的合作大方向。

从近期中印两国官员频频互动的节奏来看,双边关系似乎正在慢慢回暖,朝着恢复正常化的方向推进。

印度政府内部也开始释放友好信号,有消息人士透露,莫迪政府“打算放宽对华贸易和投资限制”。

想必印度已经意识到,光靠自己折腾是行不通的,必须向中国取经,弥补自身产业链的短板。

不过,这一系列变化究竟是真的回心转意,还是只是短期权宜之计?

印度内部的对华态度谈不上统一步调,比如,印度外长苏杰生就一贯以强硬著称,动不动就抛出“以实力对话”的论调,要求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单方面让步”。

这样的强硬表态,不仅在国内媒体上被包装成“爱国斗士”的形象,还不断给政府内部的对华政策调整制造麻烦。

莫迪政府一边想务实合作,一边又要安抚国内的鹰派势力,进退维谷。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这些年对中资企业的打压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说封杀就封杀,连招呼都不打,一夜之间下架200多款中国手机应用、毫无预警地冻结小米公司48亿元资产,完全不给企业喘息的机会。

即使现在开始松绑政策,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翻脸不认账?

毕竟,印度的政策变脸速度,谁见了都得捏把汗。

除了针对中国企业,印度整体的营商环境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今年以来,德国大众、韩国三星等国际巨头都被印度税务部门盯上,纷纷收到“补缴税款”的通知,像是被钓上来的鱼,一旦赚到钱,就被狠狠割一刀。

如此“薅羊毛”式的管理方式,自然让外资企业望而却步,更别提让中国企业放心投资了。

更麻烦的是印度政策的左右摇摆,一边急着从中国引进新能源设备和技术,生怕掉队,一边又紧跟美国步伐,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设限,玩“两面下注”的小算盘。

这种立场不坚定的态度,让双方的合作难以深入。

再加上印度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许多外国企业往往在投资初期被当成“财神爷”,等到技术学得差不多了,就被“卸磨杀驴”,政策层层加码,想方设法赶走。

这种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恐怕才是阻碍中印经济合作的最大障碍。

要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印度不仅需要更大的诚意,还得下定决心解决营商环境糟糕、内部分歧严重等根本性问题。

否则,无论表面上喊得多响亮,最终都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参考信源

环球时报,2025-03-27,《10亿吨煤炭产量,“印度的骄傲时刻”?》

观察者网,2025-03-25,《“印度打算放宽对华贸易和投资限制,向美国发出信号以对冲关税压力”》

0 阅读: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