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东西绝对不能吃!它含剧毒,根本没有解药,即便是加热到120℃,也无法消除毒性!
3月21日,广东珠海一名男子不慎食用后中毒,尽管及时被送到医院救治,但医生们对此却无能为力,只能目睹悲剧发生。
那么,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为何其毒性如此强?

«——【·剧毒无比·】——»
这种生物就是蟾蜍。
很多北方的朋友一听到这,就会联想到夏天,池塘里那呱呱乱叫的青蛙,但其实两者虽然属于同一个科目无尾目,但也有着本质的差异。

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所以大家一般都称它为癞蛤蟆。
蟾蜍的身体通常较为胖,皮肤粗糙,有黑斑或疙瘩,眼睛后方各有一个大型的腮腺,行动也相对迟缓,多以爬行的方式移动,颜色常为土褐色或灰色,这种颜色有助于它们在泥土、沙石等环境中隐藏自己。

而青蛙的皮肤一般较为光滑,身体线条流畅,后肢发达,善于跳跃,颜色多为绿色或带有绿色斑纹,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绿色植物环境中。
蟾蜍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除了一些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在我国,蟾蜍更是广泛分布于各个省份,无论是在田野、河边,还是在城市的公园、小区的草丛中,都有可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而在一些传统观念里,蟾蜍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甚至有人相信它能治疗疑难杂症。例如,在部分偏方中,蟾蜍被用来治疗癌症、痨病等严重疾病,人们认为其具有以毒攻毒的作用。
还有人称,蟾蜍的分泌物涂抹在伤口上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缓解疼痛。然而,这些所谓的功效大多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人们道听途说来的。

尽管古代药典中提及“蟾酥能疗愈顽疾”,且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将之誉为“排毒之灵药”,但这些药用都建立在一个重要前提之上——即蟾酥必须经过炮制处理,而非直接应用。

事实上,蟾蜍体内蕴藏剧毒,这些毒素主要集中在它的头部腮腺及覆盖于皮肤表面的毒腺里。特别是腮腺所排泄的物质——蟾酥,其毒性极强。
蟾酥内含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诸如蟾蜍毒素、蟾蜍配基等,它们对心脏和神经系统有高度的毒性作用。

中毒的表现会根据接触途径及毒液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若毒液意外触及眼睛,将会引发剧烈的眼部疼痛、红肿以及流泪不止,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视力模糊乃至短暂失明等视觉障碍。
而若毒液经由口腔被摄入体内,最初会刺激口腔及咽喉部位的黏膜,引起强烈的疼痛、恶心及呕吐反应,随后则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的不适症状。

更为严重的是,蟾蜍毒素对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具有显著影响,能够引发心律不齐、血压降低、呼吸窘迫、肌肉强直及抽搐等症状,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或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那么,蟾蜍的毒素是否能解呢?

«——【·无药可解·】——»
答案就是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只能是以治疗为主。但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中毒患者的生存率。
前段时间,广州的一名居民就因为听信民间传说,认为吃蟾蜍能够大补,于是就抓了蟾蜍来吃,结果吃完以后,就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不止的现象。

于是家属赶紧给送到医院,医生检测后确认他是因为吃了蟾蜍而中的毒,但是因为没有特效药,即便医生再努力抢救,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而像这种类似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相关部门也是一再强调,不要随便乱吃东西,有的毒素即便是高温也不一定能破坏。

除了蟾蜍,在自然界,有不少生物和植物看似毫无危害,实则暗藏致命剧毒。就拿箭毒蛙来说,其体型玲珑,周身色彩斑斓,模样甚是可爱。
可千万别被它的外表迷惑,这种小家伙的皮肤能够分泌出极为致命的毒素,仅仅极微量,便能取人性命。一只小小的箭毒蛙,所携带的毒素竟然足以让 10 个成年人丧生。
箭毒蛙的毒素主要用于对抗天敌,而它那艳丽的色彩,实则是一种警戒色,仿佛在大声向外界宣告:“我很危险,请勿靠近!”

除了箭毒蛙,一些常见植物也是含有剧烈的毒素,夹竹桃便是其中之一。夹竹桃开花后很漂亮,因此常被栽种在路边用作观赏。但其全株都含有多种强心苷类毒素,毒性极其强烈。
要是不小心误食了夹竹桃的叶子、花朵或者树皮,人就会出现呕吐、腹泻、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要吃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生病后及时就医,不要随便听信一些偏方。


